徽州特产汪伯立笔介绍
宋代名笔,因产于徽州(今黄山市)而得名,又名“汪伯立笔”。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笔与徽墨、歙砚、澄心堂纸并称为徽州文房四宝。
徽笔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控制墨液,宜书宜画,并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的效果。
徽笔徽笔历史
徽笔兴盛于宋代,以古徽州吕大渊、汪伯立与新黄山杨文等制笔大师为代表,以独特的制作技艺制作而成。徽笔既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又有很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几百年来一直是古今书画艺术大师与收藏家们喜爱的瑰宝。但是自从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毛笔不再是人们日常的书写工具,毛笔市场急剧缩减,由此,徽笔及其制作技艺日渐式微。
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壁将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珪墨、羊头岭旧坑砚(即龙尾山旧坑砚、歙砚),作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汪伯立,北宋江南东道歙州歙县人。徽笔自汪伯立后,盛行于唐、宋,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均一代制笔名手。据《新安志》载,北宋年间,歙人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笔、墨、纸、砚四宝俱产,尤以笔著称于世。汪伯立笔又称“徽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命名精巧,生产过好多种套笔,有的以黄山、白岳、披云峰等名山命名,有的以新安江、渐江、练水等胜水命名,有的还以“碎石银光”、“问政玉笋”、“金棚桂枝”等风景古迹命名。套笔的用料十分考究,使用景德镇特窑专制的青花白底纹瓷笔杆,选各种兽毛做笔头,有时甚至要从一斤兽毛中筛选出百分之一做成一只笔头。这种“千毛选一毫”的精品,且多为贡品,自然只有深藏于宫廷内府,后代民间较少实物传世。
2014年,由黄山市屯溪区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汪伯立笔补充介绍
宋代名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据《新安志》载,北宋年间,歙人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笔、墨、纸、砚四宝俱产,尤以笔著称于世。汪伯立笔又称“徽笔”,选料精细,制作精致,命名精巧,生产过好多种套笔,有的以黄山、白岳、披云峰等名山命名,有的以新安江、渐江、练水等胜水命名,有的还以S“碎石银光”、“问政玉笋”、“金棚桂枝”等风景古迹命名。套笔的用料十分考究,使用景德镇特窑专制的青花白底纹瓷笔杆,选各种兽毛做笔头,有时甚至要从一斤兽毛中筛选出百分之一做成一只笔头。这种“千毛选一毫”的精品,且多为贡品,自然只有深藏于宫廷内府,后代民间较少不实物传世。( 黄山)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汪伯立笔”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