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特产宁国笋干介绍
宁国笋干,安徽省宁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宁国笋干是竹笋经蒸煮、烘烤制成的一种干菜,具有味鲜色美、脆香爽口、色泽青绿黄亮、香气馥郁、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烹调方便、耐贮藏、易保存、易包装运输等优点,被誉为“山菜之王”。
2013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宁国笋干”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宁国笋干历史渊源
宁国的竹笋种植自有史记载已有1500年历史。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4月,朱元璋在宁国期间,当地一百姓献出一篮用炭火烘制的笋干。
明嘉靖年间,《宁国县志》贡法篇记录“篆笋(笋干)九十四斤”。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国县志》记载:竹类:筋竹、水竹、苗竹、紫竹、苦竹、淡竹、罗汉竹、斑竹、石竹等18种。
1956年,宁国(天目)笋干首次进广交会展出。
宁国笋干产品特点
宁国笋干是竹笋经蒸煮、烘烤制成的一种干菜,具有味鲜色美、脆香爽口、色泽青绿黄亮、香气馥郁、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烹调方便、耐贮藏、易保存、易包装运输等优点。
宁国笋干产地环境
安徽省宁国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尚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年平均气温为15.4℃,年平均降水量为1426.9毫米,全年无霜期226天。
宁国市土地总面积367万亩,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土地资源的地貌类型构成,山地81.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2%;丘陵233.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3.5%;平畈52.5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3%,适宜种植竹笋。
宁国笋干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宁国笋干”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宁国笋干地理标志
宁国笋干产地范围为安徽省宁国市仙霞镇、云梯畲族乡、南极乡、宁墩镇、万家乡、甲路镇、中溪镇、霞西镇、方塘乡、青龙乡、胡乐乡、梅林镇共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竹种
淡竹(Phyllostachysmereyi)、雷竹(Phyllostachyspraecox)。
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米以下,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土层厚度≥50厘米,pH值5.0至6.5。
笋竹林生产管理
竹林结构:竹林立竹密度≤22500株/平方百米,竹龄组成1年生、2年生、3年生比例为1﹕1﹕1。
肥料管理:
施肥量N、P、K比例为3:1:2,按照30%有效含量配方肥计算,每年需施配方肥1500千克/平方百米。其中雷竹全年分3次施肥。5月至6月为第1次,施肥量占全年的60%。8月至9月为第2次,施肥量占全年的20%。11月至12月为第3次,施肥量占全年的20%。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采笋
选择15厘米至30厘米的健康竹笋,在笋与鞭的连接处掘断采挖。
原料笋质量
笋体饱满完整、新鲜、色泽良好、肉厚,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笋肉纤维细嫩,无机械损伤。
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选料→剥壳→蒸煮杀青→分切→漂洗→揉捻烘烤→整形→分选→包装。
加工要点:
剥壳:剥除笋壳,削净笋根和笋皮,切除根头,保持笋体完整。
蒸煮杀青:鲜笋应在采挖后12小时内蒸煮杀青。猛火蒸煮1小时至2小时至竹笋煮熟发出笋香味。
漂洗:用流动清水连续漂洗2小时。
揉捻烘烤:洗净笋体“笋渍”,晾干约30分钟,再放入烤房用木炭烘烤。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之间间隔6h,使笋体内外水分平衡。第一段温度应控制在85℃,时间为50分钟;二段温度应控制在75℃,时间为60分钟,其间每15分钟翻动一次;三段温度应控制在70℃,时间为50分钟,其间每15分钟翻动一次。在第二次烘烤之后,焙熄产品需揉捻成型后进行第三次烘烤,青笋和条笋压扁成型后进行第三次烘烤。烘干产品在烘箱中用冷风吹5分钟后方可装袋。
质量特色
感官特色:色泽黄绿,具有笋干的特殊香气味,笋身扁平干净。
脱水笋:全笋经分切后制成,分脱水笋尖和脱水笋条,无杂色,无老头,笋长不超过15厘米;
条笋(秃挺):用笋段制成,组织较嫩,无粗老根头,笋长不超过30厘米;
青笋(咸笋干):全笋制成,无粗老纤维,无明显粗老根头,笋长≤30厘米;
焙熄:由笋的嫩尖制成,组织细嫩,笋长≤15厘米。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5%,含盐量2%至8%,膳食纤维含量22%至30%,蛋白质含量≥20%。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宁国笋干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宁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宁国笋干的检测机构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宁国笋干补充介绍
宁国笋干:主产宁国、渍溪及歙县,以宁国所产的产量、质量居全省之冠。色泽青绿黄亮,香气清馥,滋味鲜嫩。有肉头肥厚呈绿色的咸绿笋;粗壮柔软的明挺;形体细长的小挺、秃挺;以笋的嫩尖精制,身份干燥,色泽清翠,味道鲜美的焙熄等。其中焙熄为笋干中的珍品。
宁国笋干
安徽省宁国市仙霞镇、云梯畬族乡、南极乡、宁墩镇、万家乡、甲路镇、中溪镇、霞西镇、方塘乡、青龙乡、胡乐乡、梅林镇共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宁国笋干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宁政秘〔2013〕128号
宁国市乡味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XWY0008S-2013《宁国笋干》
宁国笋干质量技术要求
一、竹种
淡竹(Phyllostachys mereyi)、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m以下,土壤类型为黄壤、黄棕壤,土层厚度≥50 cm,pH值5.0至6.5。
三、笋竹林生产管理
1. 竹林结构:竹林立竹密度≤22500株/h㎡,竹龄组成1年生、2年生、3年生比例为1﹕1﹕1。
2. 肥料管理: 施肥量N、P、K 比例为3:1:2,按照30%有效含量配方肥计算,每年需施配方肥1500kg/h㎡。其中雷竹全年分3次施肥。5月至6月为第1次,施肥量占全年的60%。8月至9月为第2次,施肥量占全年的20%。11月至12月为第3次,施肥量占全年的20%。
3.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笋
选择15cm至30cm的健康竹笋,在笋与鞭的连接处掘断采挖。
五、原料笋质量
笋体饱满完整、新鲜、色泽良好、肉厚,无腐烂、无霉变、无异味,笋肉纤维细嫩,无机械损伤。
六、加工工艺
1. 工艺流程:选料→剥壳→蒸煮杀青→分切→漂洗→揉捻烘烤→整形→分选→包装。
2. 加工要点: (1)剥壳:剥除笋壳,削净笋根和笋皮,切除根头,保持笋体完整。
(2)蒸煮杀青:鲜笋应在采挖后12小时内蒸煮杀青。猛火蒸煮1小时至2小时至竹笋煮熟发出笋香味。
(3)漂洗:用流动清水连续漂洗2小时。
(4)揉捻烘烤:洗净笋体“笋渍”,晾干约30分钟,再放入烤房用木炭烘烤。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之间间隔6h,使笋体内外水分平衡。第一段温度应控制在85℃,时间为50分钟;二段温度应控制在75℃,时间为60分钟,其间每15分钟翻动一次;三段温度应控制在70℃,时间为50分钟,其间每15分钟翻动一次。在第二次烘烤之后,焙熄产品需揉捻成型后进行第三次烘烤,青笋和条笋压扁成型后进行第三次烘烤。烘干产品在烘箱中用冷风吹5分钟后方可装袋。
七、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色泽黄绿,具有笋干的特殊香气味,笋身扁平干净。
(1)脱水笋:全笋经分切后制成,分脱水笋尖和脱水笋条,无杂色,无老头,笋长不超过15cm;
(2)条笋(秃挺):用笋段制成,组织较嫩,无粗老根头,笋长不超过30cm;
(3)青笋(咸笋干):全笋制成,无粗老纤维,无明显粗老根头,笋长≤30cm;
(4)焙熄:由笋的嫩尖制成,组织细嫩,笋长≤15cm。
2.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15%,含盐量2%至8%,膳食纤维含量22%至30%,蛋白质含量≥20%。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宁国笋干”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