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北京市>平谷区特产

茅山后佛见喜梨

茅山后佛见喜梨特产照片

平谷特产茅山后佛见喜梨介绍

茅山后佛见喜梨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标特产

茅山后佛见喜梨, 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茅山后佛见喜梨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茅山后佛见喜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渊源

“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悠久,其名源于清朝末期进贡皇宫时,出产佛见喜梨的村子在平谷区金海湖镇北部名叫茅山后,这种梨果型端正,表面红润、个大口脆、香甜多汁,清朝慈禧老佛爷非常喜欢吃。据说原来这种梨不叫“佛见喜”,叫红笑梨,慈禧老佛爷品后大悦,可是慈禧老佛爷忌讳这个“梨”字,有分离之意,便给改了个名字叫“佛见喜”。其果型端正好看,就像心宽体胖的佛爷。“茅山后佛见喜梨”品种独特,只分布在平谷区东北部茅山后村,曾经一度濒临灭绝。

2015年,茅山后佛见喜梨生产面积150公顷,年产量180吨,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可达到1500吨。平谷区按照生产技术规范控制质量,挖掘“茅山后佛见喜梨”历史文化内涵,农旅结合围绕“茅山后佛见喜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茅山后佛见喜梨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茅山后佛见喜梨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果重可达500克;果皮浅黄色,阳面着鲜红色晕,皮薄;果肉白色,肉质致密,脆而多汁,石细胞少,果实硬度5.1~5.4千克/平方厘米,风味适口,

内在品质指标:茅山后佛见喜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0.5~11.0%,膳食纤维3.5~3.8克/10克,品质优;成熟期10月上旬,耐储存。

茅山后佛见喜梨产地环境

茅山后村地势南低北高,海拔135~221米,东、西、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U型山谷,区域小气候明显,冬春季气温较平原高1.6℃左右,使茅山后佛见喜梨的开花期不怕倒春寒。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685毫米,年日照数2556小时,无霜期203天,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土壤为燕山褐土,保水保湿性好,土壤pH值7.6、有机质21.1克/千克、全氮1.33克/千克、全磷0.83克/千克、全钾21.4克/千克,使梨的甜度较高。

茅山后佛见喜梨产品荣誉

2016年3月3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茅山后佛见喜梨”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茅山后佛见喜梨地理标志

茅山后佛见喜梨地域保护范围

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全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53″~117°19′09″,北纬40°12′34″~40°14′04″。

茅山后佛见喜梨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6-01-1794。

质量安全规定

生产过程和包装销售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9-2009)、《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844-2010)等标准。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种植选择在山地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排水性好,土壤含钾高,以保证梨的甜度。

2、品种选择:选用茅山后村原产地品种佛见喜梨,已有二百年历史,属晚熟品种。一般3月中旬花芽萌动,4月中旬盛花期,花期7~9天,4月上旬叶芽萌动,10月上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落叶;嫁接苗定植后,3年开始结果,5年以后开始进入盛果期,盛果期单株产量可达80千克左右。

3、生产控制:①施肥与除草。以秋季落叶后施有机肥为主,选用腐熟的农家肥、土杂肥等,幼树每亩施1800~2000千克,初果期树每亩施5000~7000千克;采用顺行沟施或树冠外围挖环状沟施,沟宽30~40厘米,沟深40~50厘米。②灌溉。采收后浇冻水,在第二年果实膨大期后至采收前及时控水,原则上不再灌水。③花果管理。以自然授粉为主,授粉树品种为京白梨、雪花梨等;在梨树谢华后10天进行疏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标准为20厘米留一个果;疏果后7天套袋;一般在10月中旬寒露节气采收,以确保独特口感。④病虫害防治。主要害病为梨黑星病,主要虫害为梨木虱。在落叶至萌芽前施石硫合剂,萌芽至开花前、落花后、套袋前、果树膨大期、果实采收前5个关键时期施螺虫乙酯、高效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⑤采后处理。短期销售采用传统冬季贮藏方法,把梨细心采摘包纸后装入果箱,每箱装排紧凑适量,码放在屋内可以贮存到翌年3月份,码放在地窖里可以贮存到翌年5月份;长期销售采用冷库贮藏,能够做到周年供应。

茅山后佛见喜梨专用标志使用

本地域范围内的茅山后佛见喜梨生产经营者,要实行统一技术规范生产,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北京市平谷区茅山后梨产销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只允许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的使用人使用,且用标前须对产品检测,符合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的产品方可用标。标志印刷须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规范手册》要求,任何人不得冒用。登记证书持有人负责建立规范有效的标志使用管理制度,对标志的使用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并提供咨询与服务。

茅山后佛见喜梨补充介绍

  佛见喜梨是一种独特的梨品种,中型果,表面有红色。据北京市林业局所查资料中记载“佛见喜梨只分布在平谷东部地区,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品种”。佛见喜梨形似苹果,不是苹果梨,也不是红绡梨,是一种独特的品种。

  佛见喜梨特点简要来说就是“好听好看好吃”。第一,“佛见喜梨”名字好听。佛见喜梨名字的由来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相传清朝末期此梨进贡皇宫,“慈禧老佛爷”品后大悦,特命名为佛见喜梨,象征着高品质,进贡皇宫的贡品。此后,“佛见喜梨”的名字也就流传开来。第二,佛见喜梨果型端正,外形好看。佛见喜梨端坐四平八稳,就像是一个心宽体胖的佛爷,大肚翩翩极有福像。第三,佛见喜梨好吃。佛见喜梨香脆多汁,口感细腻无柴,甜度适口,多吃也不会觉得不适,吃起来很舒服。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一方特产,茅山后村的独特自然条件造就了佛见喜梨。茅山后村邻村也有种植佛见喜梨树或者直接从茅山后村移走的佛见喜梨树,可是结出的果口感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地形独特形成村内小气候。茅山后村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地势低,为入村路口,村域内形如“葫芦”,南窄北宽,入口窄内部宽,形成区域小气候,昼夜温差大,使得果品糖分积累,佛见喜梨口感香甜。第二,坡地分布广不会出现内涝现象。平地和坡地相比较,平地地势低,夏天雨水多时出现内涝现象,旱地变成水浇地,果品的口感就大大折扣。而坡地就优势明显,茅山后村土地几乎全部为山地及林地,坡度明显,夏天雨水多时可以顺坡排出,完全不会出现内涝现象,口感则要大大提升,而村内坡顶处几乎都设有水窖,旱时可以随时浇树,受自然条件制约因素降低。第三,土壤独特红粘土及火石子分布。茅山后村土壤大部分为红粘土加火石子,据平谷区果办工程师史河奎同志实验研究表明,红粘土加火石子土壤富含钾元素,使得佛见喜梨口感极佳。钾元素作为农作物必需元素之一,能够使作物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并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增强口感,也能增强果品耐储藏性。另外,茅山后村农业土专家王玉杰送到果办检测茅山后村红粘土有机质含量达2.1(普通土壤一般为0.5左右),这些原因造就了茅山后村佛见喜梨独特的口感。

  地域范围

  茅山后佛见喜梨分布在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全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7′53〞~117°19′09〞,北纬40°12′34〞~40°14′04〞。种植面积约150公顷,目前年产量180吨,进入丰产期年产量1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茅山后佛见喜梨果型美观,果实扁圆或近圆形,萼洼深广,萼片脱落,平均单果重250g,最大果重可达500g;果皮浅黄色,阳面着鲜红色晕,皮薄;果肉白色,肉质致密,脆而多汁,石细胞少,果实硬度5.1~5.4kg/cm2,风味适口,可溶性固形物10.5~11.0%,膳食纤维3.5~3.8g/10g,品质优;成熟期10月上旬,耐储存。生产过程和包装销售严格执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9-2009)、《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绿色食品温带水果》(NY/T844-2010)等标准。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茅山后佛见喜梨”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茅山后佛见喜梨”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