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特产城口太白贝母介绍
城口太白贝母,重庆市城口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城口太白贝母产地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十分典型。产地水系均满足Ⅱ类以上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全年都是优良天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同时土壤中富含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城口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始终保持城口太白贝母品质优良、药用药用功效好的特性。城口太白贝母呈扁球形或短柱形,表面稍粗糙,白色或浅棕黄色,味微苦。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城口太白贝母”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城口太白贝母历史渊源
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入药历史悠久,常以“青贝”和“松贝”入药,民间应用广泛,已形成一定商品规模。据清光绪《大宁县志》记载,“贝母,银厂坪所产为佳”,大宁即今重庆市巫溪县,太白贝母在该县自然分布较广,说明在清代太白贝母已成商品。巫溪县医药管理局1987年做过统计,川贝母年收购量最高达360千克,据对重庆市巫溪、巫山、城口,四川青川、平武等县的调查,把太白贝母作川贝母使用已非近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政府和众多学者对川贝母用药历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太白贝母、暗紫贝母等品种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直作为川贝母入药。
城口太白贝母产品特点
城口太白贝母呈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2.5厘米,表面稍粗糙,白色或浅棕黄色,颜色均匀,外层鳞叶2瓣,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底部平整,味微苦。
城口太白贝母中,水分不高于14.0%;总灰分不高于4.0%;浸出物为12.0-23.0%;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碱以西贝母碱(C27H43NO3)计不得少于0.080%。
城口太白贝母产地环境
城口地貌属大巴山弧形褶皱区,大巴山呈东南向西北延伸。地貌特征为切割强烈,形貌复杂,层峦迭峰,山地成列,岭多梁长,巍峨险峻,峰高谷深,高差很大,断岩绝壁,岩溶发育,山高坡陡,冲沟密布,河谷狭窄,多呈“V”型,属“九分山水一分地(田)”的典型山区地形地貌。土壤有黄壤土、黄棕壤土、棕壤土。PH值在5-8之间。土壤有机质、矿物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高,宜种作物广。
城口县属四川盆地北亚热带山地气候区,适于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34天,日照时数1534.1小时,降雨量1267毫米,主要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昼夜温差大。由于境内海拔高差大,在同一地区、高山与低山、阴坡与阳坡,气温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是城口太白贝母独特的生长气候条件。
城口县地下水资源丰富,年总贮水量达6.22亿立方米。全县所有水系均满足水域功能区划Ⅲ类以上标准,绝大部分满足Ⅱ类以上标准,符合城口太白贝母所需水质条件。
城口县是国家级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秦巴深腹地带的生态明珠。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到全县国土面积的41.3%。全县有天然林28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原始生态保持良好。同时,地在林中、林在地中,形成了城口太白贝母种植的天然隔离带。
城口太白贝母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城口太白贝母”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4月,城口太白贝母参展于北京世园会重庆园珍稀药用植物展示区。
城口太白贝母地理标志
城口太白贝母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重庆市城口县13个镇乡,核心区在高楠、咸宜、明通、蓼子、明中5个镇乡,一般分布区在东安、岚天、北屏、左岚、双河、周溪、鸡鸣、厚坪8个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18″-109°16′43″,北纬31°37′25″-32°12′13″。
安全要求
城口太白贝母产地符合《DB51T928-2009无公害川贝母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按照《DB51T900-2009川贝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要求:太白贝母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怕炎热、怕干旱、怕污水。以土质结构疏松、透水性良好、含腐殖质高的黑沙土上生长最好。适宜的生长温度为5-24℃。一般生长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山坡草地和山脊。城口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产地无污染源,特别适合太白贝母生长。
品种范围:城口太白贝母品种为川贝母分支。
生产控制:选地选背风的阴山或半阴山为宜,并远离麦类作物,防止锈病感染,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油沙土为好。生荒地可选种1季大麻,以净化杂草、熟化土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B整地结冻前整地。清除地面杂草,深耕细耙,作1.3米宽的畦。每亩用堆、厩肥1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油饼100公斤,堆沤腐熟后撒于畦面,浅翻,畦面呈弓形。太白贝母以种子繁殖为主,6-7月采挖贝母时,选直径1厘米以上、无病、无损伤鳞茎作种。鳞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做到边挖边栽。每亩用鳞茎100公斤。也可穴栽,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喷镇草宁,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施稀人畜粪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7-8月,果实饱满膨胀,果壳黄褐色或褐色,种子已干浆时剪下果实,趁鲜脱粒或带果壳进行后熟处理。种子后熟处理:带壳种子,用过筛的细腐殖土,含水量低于10%,一层果实一层土,装透气木箱内,放冷凉、潮湿处。脱粒的种子,按1:4(种子:腐殖土)混合贮藏室内或透气的木箱内。贮藏期间,保持土壤湿润,果皮(种皮)膨胀,约40天左右,胚长度超过种子纵轴2/3,胚先端呈弯曲。完成胚形态后熟。
产后处理:太白贝母家种、野生均于6-7月采收。家种贝母,用种子繁殖的,播后第三年或四年收获。选晴天挖起鳞茎,清除残茎、泥土;挖时勿伤鳞茎。太白贝母忌水洗,挖出后要及时摊放晒席上;以1天能晒至半干,次日能晒至全干为好,切勿在石坝、三合土或铁器上晾晒。切忌堆沤,否则冷油变黄。如遇雨天,可将贝母鳞茎窖于水分较少的沙土内,待晴天抓紧晒干。亦可烘干,烘时温度控制在50℃以内。在干燥过程中,贝母外皮未呈粉白色时,不宜翻动,以防发黄。翻动用竹、木器而不用手,以免变成“油子”或“黄子”。
生产记录:如实、认真作好农事记录,是企业太白贝母整个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建立可追溯体系的一件重要和必要的工作。记录内容包括:基地名称、品种、地块编号、播种日期、面积、用种量、用肥品种、用肥量;出苗期、追肥日期、品种、用肥量;病虫害防治(原因、药物使用、计量、效果)、收获日期、产量、加工(出成率)、销售、客户申、投诉等。
城口太白贝母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标注方法。
城口太白贝母补充介绍
城口太白贝母是重庆城口的特产。城口太白贝母产地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十分典型。产地水系均满足Ⅱ类以上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全年都是优良天气,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同时土壤中富含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城口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始终保持城口太白贝母品质优良、药用药用功效好的特性。城口太白贝母呈扁球形或短柱形,直径≤2.5cm,表面稍粗糙,白色或浅棕黄色,颜色均匀,外层鳞叶2瓣,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底部较平,味微苦。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城口太白贝母有显著的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咳痰不利作用。
所在地域: 重庆
申请人: 城口县中药材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城口太白贝母产地位于重庆市城口县所辖13个乡镇,核心区在高楠、咸宜、明通、蓼子、明中5个镇乡,一般分布区在东安、岚天、北屏、左岚、双河、周溪、鸡鸣、厚坪8个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18″~109°16′43″、北纬31°37′25″~32°12′13″。海拔高度为750~2686米。产地面积200公顷,贝母(干)总产量3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观品质:城口太白贝母呈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2.5㎝,表面稍粗糙,白色或浅棕黄色,颜色均匀,外层鳞叶2瓣,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底部平整,味微苦。 2、内在品质:城口太白贝母中,水分不高于14.0%;总灰分不高于4.0%;浸出物为12.0~23.0%;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总生物碱以西贝母碱(C27H43NO3)计不得少于0.080%。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城口太白贝母产地符合《DB51T928-2009 无公害川贝母产地环境条件》要求,按照《DB51T900-2009 川贝母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城口太白贝母”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