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特产合川湖皱丝瓜介绍
合川湖皱丝瓜,重庆市合川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合川湖皱丝瓜种植区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沿岸与浅丘区域,为平缓丘陵地型,海拔在200—400米之间,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以紫色土、黄壤土、潮土为主,土壤pH值5.0—8.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3.0%—35.4%,使用种植丝瓜。合川湖皱丝瓜果实长圆筒形,浅绿色,表皮有深绿色条纹,密生白色短茸毛并有皱褶。单嫩瓜重300—500克,长25—30厘米,横径4—5厘米,横截面近圆形。果肉白色,种子少,易去皮,质地致密、嫩脆,口感细腻化渣,清香、微甜。不易老化、耐储运 。
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合川湖皱丝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合川湖皱丝瓜历史渊源
合川湖皱丝瓜是合川传统的种植品种,据万历年间《合州志》记载,合川(古称合州)自明朝就有丝瓜种植,应有500—600余年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具有优秀的抗高温伏旱的特性,以前各乡镇家家户户的农民都要种植几分地的湖皱丝瓜,一来可供应该地乡镇市场,二来可解决伏旱期间自家缺菜的生活难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合川县太和镇长流村、富金村等地种植规模较大,后来南津街道临渡村、花园村等城郊的蔬菜基地也成片大量种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合川湖皱丝瓜作为重庆蔬菜地方特色品种入选《重庆蔬菜品种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合川湖皱丝瓜入选《四川蔬菜品种志》、《中国蔬菜品种资源目录》,并编入部分农业院校教科书。
近年,合川加强合川湖皱丝瓜原种保护,在区内建立了原种保护基地。
合川湖皱丝瓜产品特点
合川湖皱丝瓜果实长圆筒形,浅绿色,表皮有深绿色条纹,密生白色短茸毛并有皱褶。单嫩瓜重300—500克,长25—30厘米,横径4—5厘米,横截面近圆形。果肉白色,种子少,易去皮,质地致密、嫩脆,口感细腻化渣,清香、微甜。不易老化、耐储运。
合川湖皱丝瓜硬度≥7.6千克/厘米,可溶性糖≥3.0%,蛋白质≥0.20%,粗纤维≤7.8%。
合川湖皱丝瓜产地环境
合川湖皱丝瓜种植区地处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沿岸与浅丘区域,为平缓丘陵地型,海拔在200—400米之间,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以紫色土、黄壤土、潮土为主,土壤pH值5.0—8.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13.0%—35.4%。土壤母质组成复杂,土质肥沃,矿质养分较丰富,宜种性广。
合川区有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水穿境而过,水资源十分丰富,灌溉方便。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判定,合川湖皱丝瓜种植范围水质的综合污染指数为2级,属清洁水源,适宜生产优质的合川湖皱丝瓜。
合川湖皱丝瓜种植区域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1100毫米—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无霜期331天,夏热冬暖,春长秋短,四季分明,暖季光照多,日照充足,适合合川湖皱丝瓜的生长。
合川湖皱丝瓜产品荣誉
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合川湖皱丝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合川湖皱丝瓜地理标志
合川湖皱丝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街道、合阳城街道、钓鱼城街道、云门街道、大石街道、盐井街道、草街街道、双凤镇、狮滩镇、土场镇、清平镇、三汇镇、涞滩镇、龙市镇、钱塘镇、肖家镇、沙鱼镇、官渡镇、小沔镇、双槐镇、香龙镇、铜溪镇、渭沱镇、太和镇、古楼镇、隆兴镇、三庙镇、龙凤镇、燕窝镇、二郎镇共30个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8′37″—106°40′37″,北纬29°51′02″—30°22′24″。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合川湖皱丝瓜种植宜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沙壤土、壤土、粘壤土,避免与瓜类连作。
2、品种:该地特产的合川湖皱丝瓜地方品种。
3、生产控制
3.1、整地开厢施基肥
定植前7—10天,早熟栽培1.33米开厢,普通栽培2米开厢,以深沟高厢栽培,整地、打窝,每亩施腐熟人畜粪3000千克,堆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氯化钾20—30千克。早熟栽培将肥料与窝内土壤混均覆盖地膜。
3.2、播种育苗
播种适期与育苗:早熟栽培于1月中旬至2月上旬利用电热温床。亩用种量300克。普通栽培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利用小拱棚保温育苗,亩用种量200克。种子应浸种催芽并用营养钵育苗。
3.3、适时定植,合理密植
合川湖皱丝瓜在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为适宜定植期。苗龄35—40天,两叶一心时定植。大棚早熟栽培于2月中下旬定植,地膜小拱棚早熟栽培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定植,普通栽培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一般早熟栽培亩栽2000—2500株,双行单株或单行双株栽培。普通栽培亩栽550—650株,单行双株。
3.4、田间管理
3.4.1、温度管理:早春定植初期以保温为主,大棚、小拱棚要密闭、压严,以利于缓苗。缓苗后晴天气温较高时应打开棚门,或揭开小拱棚两头换气。3月中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时随气温的上升情况及时通风排湿。
3.4.2、搭架整枝:早熟栽培双行单株,一般搭“人”字架;单行双株搭平架,或利用大棚架作支架;普通栽培搭平架,丝瓜5片真叶时引蔓上架。整枝一般只留主蔓,去侧蔓,4—5瓜摘心留顶部侧芽。侧芽留3—4瓜摘心,再留顶部侧芽,以促进前期瓜的迅速生长、膨大,获得较高的前期产量。
3.4.3、加强人工授粉:人工辅助授粉是早熟丝瓜栽培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一般早上7—9点钟取当日开放的雄花进行人工授粉。或用20—30ppm防落素喷雌花,提高座果率,减少畸形瓜。
3.4.4、肥水管理:在施基肥的基础上,第一次追肥一般于缓苗后进行,亩施稀的人畜粪水1000—2000千克,或复合肥10千克;第二次追肥于开花初期,或第一个瓜坐稳后进行,每亩施腐熟的人畜粪水2500—3000千克,或尿素15千克加复合肥15千克混施。以后每采收2次,施肥一次,以水肥为主,人畜肥与适量化肥交替使用。
3.5、病虫害防治
合川湖皱丝瓜病虫害发生较少。主要病害为白粉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瓜实蝇,偶见瓜绢螟危害。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科学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合理使用无公害农药,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的目的。
3.5.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深翻抗土,培育健壮植株,中耕除草,及时摘除病残体,清洁田园,并集中无害化处理。
3.5.2、物理防治:田间安装杀虫灯、瓜实蝇性诱剂,诱杀地下害虫和鳞翅目害虫等;挂黄板诱杀蚜虫、蚊蝇类害虫等。
3.5.3、化学防治
白粉病:发病初期用农抗120、武夷菌素、粉锈宁等药剂喷雾防治。
蚜虫:用抗蚜威、虫螨克、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防治。
瓜实蝇/斑潜蝇/瓜绢螟:可用灭杀毙、氰戊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4、采收
根据市场需要和生育期及时采收。采收必须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合川湖皱丝瓜从雌花开放到采收嫩瓜需8—12天,当瓜身饱满、皮色呈现品种特性、瓜重500—1000克、花蒂尚未凋落时及时采收。盛果期每隔1—2天采收1次。采收丝瓜以早晨果温尚未升高时为宜,用割刀或剪刀在瓜梗2公分处剪断,切口宜平,剪割时,尽量不要擦伤瓜皮。
采后处理
4.1、包装
采用纸制箱、塑料箱、竹筐等材料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害、清洁,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同一批货物的包装件应装入品种、等级和成熟度一致的丝瓜产品。果实平摆在竹篓或纸箱内,运至包装场,为避免果实在运往销售市场或直销市场途中受到擦伤和水份蒸发,每果需用鲜菜叶、白纸或牛皮纸包裹,然后装入纸箱内,再运往蔬菜市场销售或直销生鲜超市。
4.2、预冷
丝瓜产期温度极高,收获后最好能立即预冷,否则在高温下,代谢作用强,组织很快松软,品质迅速降低。可利用水冷或差压风冷来预冷。预冷最好能将温度降至10℃左右,并在此温度储存和运输。在10℃以下储存,表面会发生冷害的褐斑,甚至组织透明,产生黏滑液。
4.3、贮存
临时存放必须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地方,严防日晒、雨淋、受冻,防止有异味物质和有毒物质的污染和病虫害侵染。需较长时间的储存时,可储存在冷库中,最适储存温度8—10℃(6—7℃以下产生冷害),相对湿度95%RH以上(以减少脱水)。以鲜菜叶、保鲜膜或纸类包装可稍补救大气环境湿度不足的问题,并对丝瓜多提供一层保护的作用。
4.4、运输
装运时做到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卫生、无污染;长途运输时,应使用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运输中注意防冻和通风散热,避免日晒、雨淋。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符合GB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合川湖皱丝瓜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标注方法。
合川湖皱丝瓜补充介绍
合川湖皱丝瓜是重庆合川的特产。
伏皱丝瓜是合川区一个地方优良品种,对其田间优良变异株系进行连续三年的自交纯化、单株单株单瓜定向选种和二年株系内定向选择,选育出性状表现稳定,具有合川伏皱丝瓜的基本特征,且雌花较早、第一结瓜节位较低、前25节的座瓜率较高、早期产量较高的三个优良品系,作为优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其中A8-4-1比伏皱丝瓜农户自留种的第一雌花出现早6天,第一瓜结位降低5节,前25节的座瓜率提高9个百分点,平均单瓜重增加22克,在 7月20日前的早期产量增加731.4千克/666.7平方米,增产29.87%,作为合川伏皱丝瓜的改良种进行推广。同时,用合川伏皱丝瓜的优选变异株系A8-4-1为母本与外地品种“合引—530”的杂交后代F8-1-1,其第一瓜结位在6节,前25节的座瓜率达到59%,7月20日前的早期产量3589.1千克/666.7平方米;与A8-4-1相比,第一雌花出现时间提早4天,第一瓜结位降低1节,前25节的座瓜率提高12个百分点, 7月20日前的早期产量增加408.94千克/666.7平方米,增产12.86%,但其综合表现略次于重庆市农科所育出的春帅丝瓜,可作进一步研究提高。
2014年,重庆市合川区蔬菜技术指导站申报的“合川湖皱丝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所在地域:
重庆
申请人:
重庆市合川区蔬菜技术指导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合川湖皱丝瓜产地保护范围为南津街街道、合阳城街道、钓鱼城街道、云门街道、大石街道、盐井街道、草街街道、双凤镇、狮滩镇、土场镇、清平镇、三汇镇、涞滩镇、龙市镇、钱塘镇、肖家镇、沙鱼镇、官渡镇、小沔镇、双槐镇、香龙镇、铜溪镇、渭沱镇、太和镇、古楼镇、隆兴镇、三庙镇、龙凤镇、燕窝镇、二郎镇共30个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8ˊ37"至106°40ˊ37"、北纬29°51ˊ02"至30°22ˊ24",东西宽69千米,南北长58千米。合川湖皱丝瓜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规模为1334公顷,年产量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合川湖皱丝瓜果实长圆筒形,浅绿色,表皮有深绿色条纹,密生白色短茸毛并有皱褶。单嫩瓜重300-500克,长25—30厘米,横径4-5厘米,横截面近圆形。果肉白色,种子少,易去皮,质地致密、嫩脆,口感细2、内在品质:硬度≥7.6kg/平方厘米,可溶性糖≥3.0%,蛋白质≥0.20%,粗纤维≤7.8%。 3、质量安全规定: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产品质量符合GB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合川湖皱丝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