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特产建宁黄花梨介绍
黄花梨属沙梨,福建省建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梨树是世界六大果树之一,其中东方梨原产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建宁黄花梨属砂梨系统,具有果大皮薄、果肉洁白、质地细腻、嫩脆化渣、汁多味甜、香气浓郁、耐贮性好等特点。
2012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宁黄花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建宁黄花梨历史渊源
梨树是世界六大果树之一,其中东方梨原产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多达上千个。黄花梨属沙梨,最早由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用黄蜜梨与三花梨杂交而成。
20世纪70年代初,黄花梨以其适应性广、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被引种到建宁推广种植,这里也因此成为我国南方梨重点产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建宁县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庭院经济,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种植黄花梨。
黄花梨产业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据统计,1977年全县果树面积仅1454亩,产量约389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建宁县立足山地、气候等资源优势,连续四次邀请专家对原先从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市钱江果园等单位引进的黄花、杭青、新世纪、二宫白、晚三吉、菊水等16个试种品种进行鉴评,最终黄花、杭青、新世纪等5个优良品种落户建宁。
为调动广大干群发展黄花梨的积极性,建宁县在资金借贷、苗木扶持、山场审批等方面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壮大基地规模,为黄花梨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了以黄花梨为主,猕猴桃为辅,其它果类相搭配的果类布局,黄花梨及猕猴桃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特别是黄花梨,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黄花梨生产基地。
2008年全县果树面积达11.6万亩、年产鲜果7.2万吨,实现产值1.54亿元。
建宁黄花梨产品特点
建宁盛产的黄花梨果大心小、可食率达87.83%,单果重200克以上,最大的可达500克,果实呈圆锥形,表皮光滑呈黄褐色、耐贮性好,成熟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消暑的佳果。
黄花梨中含有果糖、葡葡糖以及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因此,建宁黄花梨以其独特的品质享誉海内外,享有“果王”之称。
建宁黄花梨产地环境
建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隶属三明市,是福建省母亲河闽江的发源地,地形以丘陵和中、低山为主,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7.4%,平原、盆谷仅12.6%。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呈阶梯状下降,表现为明显的层状地貌特征。县内最高峰白石顶海拔1858米,最低处大源、器村海拔290米,相对高差1568米。
建宁地处中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又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夏干湿差异悬殊,地形复杂,立体气候及地区小气候差异显著。
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夏季早晚温差大,适宜黄花梨生长。
建宁黄花梨产品荣誉
2002年,“建宁黄花梨”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次年获得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
2005年,建宁成为中国梨产业龙头县。
2006年,建宁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黄花梨之乡”,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黄花梨生产基地。
2012年7月,建宁黄花梨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建宁县现辖行政区域。
建宁黄花梨地理标志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建宁黄花梨生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12年7月起对建宁黄花梨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11年第171号公告)。
建宁黄花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建宁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建宁黄花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请示》,建政文〔2011〕122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建宁县所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黄花梨。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或紫色土,质地为中壤土,有机质含量≥2.0%,土层厚度≥1米,排水良好,土壤pH值为5.5至6.5。
三、栽培管理
1.苗木繁育:以豆梨为砧木,采用嫁接方法繁殖苗木。
2.栽植时间:落叶后至2月中旬进行栽植。
3.栽植密度:每公顷≤600株。
4.施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吨。
5.整形修剪:以冬剪为主,夏剪为辅,确保树体通风透光。
6.产量控制:每公顷产量≤40吨。
7.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摘
7月上中旬至八月中旬,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后开始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呈圆锥形或近圆形,果形端正,肉质洁白,质地脆嫩,汁多味爽,石细胞少,含有微香。
2.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总酸含量≤0.15%,单果重≥225克。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在建宁黄花梨生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建宁黄花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的申报机构申请并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建宁黄花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建宁黄花梨补充介绍
建宁黄花梨是早熟梨中精品,如今每到夏季黄花梨成熟时,每天都有数百辆大大小小的车辆把建宁黄花梨运送到福建和广东、浙江等省内外大中城市销售,每年产量约7万吨。
黄花梨产业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据统计,1977年全县果树面积仅1454亩,产量约389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建宁县立足山地、气候等资源优势,连续四次邀请专家对原先从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市钱江果园等单位引进的黄花、杭青、新世纪、二宫白、晚三吉、菊水等16个试种品种进行鉴评,最终黄花、杭青、新世纪等5个优良品种落户建宁。黄花梨由于果肉白色,肉质细脆,汁多味甜,品质上乘,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堪称南方早熟梨中的精品。
为调动广大干群发展黄花梨的积极性,建宁县在资金借贷、苗木扶持、山场审批等方面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壮大基地规模,为黄花梨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了以黄花梨为主,猕猴桃为辅,其它果类相搭配的果类布局,黄花梨及猕猴桃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特别是黄花梨,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黄花梨生产基地。2000年建宁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黄花梨之乡”称号,2005年建宁县被授予“中国梨产业龙头县”称号,梨产业已成为建宁县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果树面积达11.6万亩、年产鲜果7.2万吨,实现产值1.54亿元。
为促进建宁县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智能型转变,相继成立了果树研究所、猕猴桃试验站,建立高圳果树示范场等科研示范机构,同时与浙江农业大学、省农林大学、杭州市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果树所、省农业厅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进行纵横联合,先后开展了“优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黄花梨高接授粉花枝技术研究与推广”、“梨产期调节技术”、“黄花梨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课题攻关,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其中黄花梨品种推广项目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二等奖;黄花梨高接授粉花枝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已得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确认通过,并发布实施,同时也填补了福建省标准制定领域里的一项空白。
为缓解黄花梨集中上市压力,县里从种植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气候、资源、市场分析,确立了“调早、调优”结构调整方向,采取高接换种,压缩“黄花”面积,扩大“翠冠”、“清香”等优质早熟梨面积规模,依托县《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全面规范栽培技术,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以“翠冠”为主的早熟梨基地建设,当前全县“翠冠”累计推广面积达4.5万亩,占总面积40%以上。“翠冠”梨具有上市早(6月25日左右),价位好(批发价达3-3.6元/公斤)的优势,提高了果农收入。
为满足人们对果品安全、品质的要求,依托《黄花梨标准综合体》,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果树示范场等组织机构,构筑“标准+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全力抓好标准实施和品牌创建。2002年建宁黄花梨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县建立黄花梨无公害或绿色基地2.1万亩。通过品牌示范带动、提升黄花梨果品质量和开发精品果,黄花梨不仅实现了“以季以量取胜”全面稳固东南沿海各大中城市等非产区市场的目标,还“以质取胜”打入了杭州、南京、上海等产区市场。
建宁黄花梨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建宁县现辖行政区域。
信息来源:建宁新闻中心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建宁黄花梨”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