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特产夜光杯雕介绍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夜光杯的制作要经过28道复杂的工序。首先需要选料,之后再按一定尺寸制作毛坯,形成夜光杯的初型,最后通过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蜡等14道工序后,再用马尾网打磨,即制成夜光杯。
2006年5月20日,夜光杯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31。
夜光杯雕历史溯源
夜光杯雕历史悠久。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域向朝廷进献贡品,其中就有“夜光常满杯”之述。
唐代诗人王翰游至西域写下了的《凉州曲》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中就描述了夜光杯这种民间工艺品的魅力。
明末清初是夜光杯生产的兴盛期,酒泉有十多家玉石作坊制作夜光杯。
由于种种原因,至民国时期,酒泉仅剩三家生产作坊。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器工人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
1957年,老艺人王三忠在北京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并代表酒泉人民向毛主席敬献了两只夜光杯。
1958年夏天,朱德同志到西北视察酒泉时,看到夜光杯后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同年年底成立了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
“文革”期间生产冷落、沉寂,处于萧条期。
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文化,酒泉市市政府将酒泉夜光杯及生产工艺作为酒泉市的旅游形象产品大力宣传,使其得到了振兴和发展,产品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商品研评18个奖项。
夜光杯雕文化特征
“酒泉夜光杯”造型独特,式样精巧,其色黑赛乌漆,白如羊脂,墨绿似翠,用其斟酒,甘味香甜,日久不变,尤为月光下对饮,杯内明若水,似有奇异光彩,因而自古就有“酒泛夜光杯”这佳传。夜光杯雕经过特殊工艺使得它耐高温,耐严寒,盛酒不变色,并且酒昧香醇。
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纹饰天然,杯薄如纸,光亮似镜,内外平滑,玉色透明鲜亮。
夜光杯分为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
传统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碗;
仿古杯有爵杯、凤杯、牛头觥、觞、双凤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工艺挂件等八十多个品种。
夜光杯雕传承保护
酒泉夜光杯是研究古代西域文化及民间手工工艺、民风民俗等的宝贵史料来源。保护酒泉夜光杯雕可以丰富祖国民间的文化艺术,使流传至当代的两干多年的民间传统工艺得以发扬光大:可促进玉器行业的兴旺,对酒泉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泉夜光杯的制作遍及酒泉各地。由于滥采玉料,不懂采玉技术,采的玉料成品率低,造成浪费,并使玉料资源稀缺。
黄越肃,男,汉族,1950年生,浙江诸暨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夜光杯雕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仿古夜光杯》《高脚杯》等。
酒泉市市政府扶持的酒泉夜光杯厂于1983年7月5日注册登记了“酒泉”牌夜光杯品牌商标,并于2005年6月申请了地方产品原产地地域保护。通过质监、地质技术部门进行的取样检测分析,确定酒泉夜光杯为绿色环保型产品。采取收集、复制已被淘汰的设备、工具等措施,再现其工艺特点。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酒泉市夜光杯厂获得夜光杯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夜光杯雕补充介绍
甘肃省肃州区在历史上曾称为酒泉郡,自西汉置郡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古河西四郡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酒泉夜光杯是一种琢玉而成的名贵饮酒器皿。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域向朝廷敬献“夜光常满杯”,杯为白玉之精。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曲》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由此可见,酒泉夜光杯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现。葡萄美酒产于凉州(武威),夜光杯产于肃州(酒泉),酒因杯而质愈显,杯因酒而名更著,相得益彰,名驰千秋。
夜光杯的制作要经过28道复杂的工序。首先需在祁连山老山窝子精选上乘玉料,根据酒杯的尺寸切成不同规格的圆柱体,再按一定尺寸制作毛坯,然后切削和精磨外型,形成夜光杯的初型,再经过掏膛使夜光杯基本成形,最后通过细磨、冲、碾、拓、抛光、烫蜡等14道工序后,再用马尾网打磨,即制成晶莹剔透的夜光杯。
酒泉夜光杯体薄如纸,表面光滑细腻。制作工艺经不断改进,已能生产六大类三十多种造型的夜光杯。各类品种都十分注重保持传统的生产工艺,使夜光杯更加熠熠生辉。地方政府已组织实施五年保护计划,挖掘、整理民间原始的夜光杯制作工艺。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夜光杯雕”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