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特产兰州刻葫芦介绍
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
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
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坊间有:“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
兰州刻葫芦基本介绍
兰州刻葫芦,融诗书画于一体,主要是以刀和针为工具,运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现,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其刻绘之线条多源自中国传统白描绘画,图案丰富,许多好的作品要在国家级博物馆才能见到。
兰州刻葫芦,凝集了历代兰州葫芦艺人的文化修养、艺术遐想、精湛技艺和高洁的情怀,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珍品。
兰州刻葫芦历史
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魏晋起,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
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通过兰州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
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
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金城兰州,金城兰州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着不少胡商。
因此金城兰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补给地之一。
当时胡商从和田带过来的巨型葫芦(盛水用的),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时候兰州刻葫芦除了盛水用以外,工匠们开始刻“药葫芦”。
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芦运到兰州,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
到了唐贞观年间称葫芦为匏器和瓠,当时兰州刻葫芦雕刻技艺已很精巧。据《隋荫刻缉》记载,隋末兰州周围已大量种植葫芦,把葫芦的外皮刮去后磨光,在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或花纹图画。
兰州葫芦雕刻的发展与鸡蛋葫芦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隋唐宋元时期,葫芦上雕刻书法碑贴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匏器和瓠有关,与当时葫芦仍以形状有关。
隋唐时期兰州丫腰葫芦做为“药葫芦”中药铺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葫芦上刻有“药”字,但这药葫芦内通常是空的。
李继迁,银州(今陕西省榆林县南)人。祖先为拓跋氏,唐朝时因参预镇压黄巢起义,被赐姓为李。
党项族,北宋时任节度使,西夏国奠基者。
在位14年,被箭射伤,创伤恶化死去,终年42岁,葬于裕陵(今宁夏贺兰山平羌堡西北五里处)。
公元1003年,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转而西攻回鹘和吐蕃诸部。先攻陷金城兰州,11月攻陷西凉府(今甘肃省武威市)。
缴获了金城守城军队大量刻有姓名和番号的用于盛水的葫芦,可见当时兰州刻葫芦已经很盛行了。
而随着兰州刻葫芦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它的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明崇祯十六年囊云大师(一六四三年),进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年)。鄞(今浙江宁波)人。曾在金城葫芦万处学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后为僧,人称囊云大师。
刻葫芦画山水,超脱畦径,槎杆突兀,孤峭绝人。
家居时,每以匠者入门即审视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辄能善其事。及于盘谷构山房,束竹覆茅,尽出己手。得悬压一奇木,制为养和(唐书李泌传:“泌尝采松穋枝以为隐背名曰养和。”)日卧坐其间。
拾烧余以为炉,状绝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画录》作品有传世孤品-葫芦雕刻婴戏图。
到康熙年间发展为以玛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阳文,有的为儿童斗蟋蟀等图画,儿童面目各异,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宫中有太监梁九公,人称梁葫芦,精于刻葫芦,其手艺是受金城胡鼎和传艺,葫芦大者如斗,在葫芦上刻镂山水花鸟之状,细入毫发,有的镶嵌象牙、紫檀为盖,空隙处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为京师所贵重。
到20世纪40年代,兰州刻葫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的作品最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个民间画家,1938年移居兰州后,开始研究刻葫芦的技艺,并将他在诗书画印等方面的修养引入了这一民间艺术。
因而他的刻葫芦,题材广泛,刻功精细,凡诗词书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厢、红楼、聊斋人物,应有尽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兰州刻葫芦开始繁荣,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4年成立了兰州市特种工艺美术社,专门从事刻葫芦的制作。
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销于英国、德国、匈牙利和苏联等国,年出口量达1100多件。
70年代刻葫芦所用的葫芦经过改良、培植的独特品种,如鸡蛋,小者如算盘珠,皮质细腻而光滑,略呈浅黄色。每到成熟采摘后,经过刮去外皮、晒干、磨光,尤见光亮。然后,艺人们在葫芦上设计、刻画各种人物、云山烟雨、花卉、诗文书法等。
风格古朴典雅。传统以针浅刻,技法以工笔画为主。
8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大家阮文辉以刀代针,并且创作出镂空刻葫芦、仿水墨画刻葫芦、彩画刻葫芦等,一改传统针刻线条的死板单薄的缺点。
有的刻葫芦上端开口,配以盖,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悬空吊挂。
进入90年代以后,兰州葫芦艺术界更是人才济济,高手如林。
有些优秀艺人对传统刻法进行改进和再完善,在前人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难度最大的针刀并用技法、彩刻技法、押花和雕刻相结合的技法等等,这些技法最终使葫芦作品构图更加新颖,线条流畅,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
技法是为了表现物体结构、空间、质感、色彩关系的。
现在的优秀艺人对美术基础理论的全新认识,依赖高超技法而体现。
对现代雕刻艺术的各种技法的认识较全面,如此下去,必将造就新的杰出的艺术大师。
兰州刻葫芦补充介绍
兰州刻葫芦:为用手工在葫芦上刻画的工艺品。兰州小葫芦为经多次改良培植的优异品种,大者如鸡卵,小者若算珠,皮质细腻,外表光滑,圆美可爱。其形美色雅,刻画精湛。该工艺在清代民间已有流传。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兰州刻葫芦”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