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特产大盆菜介绍
盆菜源于香港新界元朗围村的传统菜式,深圳和香港新界的饮食习俗,“大盆菜”旧时称“百鸟归巢”,后来传到整个香港、深圳,成为广府菜的一种 。盆菜是每年广府年夜饭的“重头戏” ,传说源于南宋末年,宋帝赵昺为逃离金兵追赶,落难到如今的香港元朗,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村民把食物贡献出来而成。
盆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粤菜系客家菜 ,是广东梅州 、惠州 、也被认为是客家年菜的巅峰。
盆菜据传起源于南宋末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杂烩菜式。传统的盆菜用木盆或锑盆盛载。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或新年点灯,新界的乡村均会举行盆菜宴。
盆菜,这种源于元朗围村的传统菜式,一盆菜里可荟萃有百菜百味,共冶一炉,基本原则是“和味”。过去,农村里有喜庆事,便在空旷的地方,配以木台木凳,以木炭加热,大家围着热烘烘的盆菜,一边品尝,一边庆祝。人们喜欢逢年过节时吃盆菜,盆菜就有了喜庆团聚的意义。
盆菜历史起源
盆菜,据说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盆菜”,在粤、港、澳地区非常流行,逢年过节或者其他喜庆日子必吃。很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乃至东南亚都有吃盆菜的习俗,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渊源,大概有两个版本。
宋末大将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杀,过伶仃洋狼狈逃至现时深圳市(当时的东莞)的滩头,通常会有文章写成是新安县,其实新安县设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别说宋,即使元时都还未出现此县。当其时,文天祥登陆滩头时天色已晚,部队只有随身带备之米糕,缺乏菜肴。"惶恐滩头说惶恐,伶汀洋里叹伶汀",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船家们同情忠臣,用自己储备的猪肉、萝卜,加上现捕的鱼虾,船上没有那么多碗碟,只好将就些,拿木面盆一齐盛出来。文天祥是客家人,现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对盆菜有如此的热诚。
另一版本是:南宋末年,宋帝为逃离金兵追赶,落难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正当随从四出张罗食物之际,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为表心意,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仓促间以木盆权充器皿,盛载佳肴,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贵重的食材摆在最上层的方式。不过,这个传说也只是传说罢了,要考究起来,总有让人生疑之处,因为用洗身体的木盆当作食器毕竟是大不敬的行为,怕且当时的民众亦不至于对皇帝如此不恭。
不管史实如何,盆菜作为餐饮业的一个奇葩,其烹饪方式的多元化,食材结构可随意变换,享用时营造的那种乐也融融的团圆氛围,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难得的"和味"享受。
盆菜制作方法
传统盆菜的制法都是父子相传,又或是村民之间互相传授,极富商业秘密的味道。
盆菜的用料并没有特别规定,但一般都会包括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菇、鸡、鲮鱼球和炆猪肉,现时不少盆菜更可能包括花胶、大虾、发菜、蠔豉、鳝乾等。当中炆猪肉是整个盆菜的精粹所在,亦是最花工夫制作的。
盆菜的食物会按一定的次序一层叠一层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层会放些较名贵和需要先吃的东西,例如鸡及大虾;最下层则放些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例如猪皮和萝卜。吃盆菜的时候,会由上至下逐层逐层吃下去。
虽然传统上盆菜以木盆盛载,但现时大部份经已改用金属盆或者陶瓷盆,方便食用之前加热消毒。
古代盆菜是用传统方法泡制的,主要采用、南乳、面豉酱等作调味。而近代的盆菜一般用豆瓣酱、头抽、南乳、等来烹制,绝不添加味精之类的添加剂。也许有人会问为何品当一席盆菜往往都要於三日前预订作准备,理由很简单,只因烹煮一个传统盘菜是相当繁复和辛劳的工作。一道具有乡村风味、正正宗宗的盆菜,其实是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在祠堂内预备和烹煮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制作盆菜的三天预备功夫,便知道盆菜的价值在那里。
第一天要上山斩柴。由于古代并没有石油气或煤气,所以必须预备充足之木柴以便日以继夜去烹制盘菜材料。现今仍有不少围村坚持以木柴为燃料,因为围村居民觉得石油气的火气不及柴火强久耐温。他们认为只有木柴火才可以煮出盘菜的真正风味,然而,若围席数目太多,他们都会改用石油气。假如邻近有荔枝园的话更是理想,皆因荔枝柴木的火力较强劲。正如俗语谓:你有牛白腩,我有荔枝柴。当然,随著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食肆和食品制造工厂已经完全利用电力、柴油、煤气或石油气来烧菜。
第二天则要购买充足的新鲜材料。盆菜通常不会用冻肉或冰鲜的产品,原因是古代农村社会根本就没有电冰箱。再者,没有新鲜的材料又怎能制作出新鲜美味的传统盆菜呢,更重要的是,传统盆菜用于拜天祭祀和祠堂喜庆的宴会。假如只是随意求便宜便利的使用罐头、冰冻、即食产品之类去制作,围村人便有感对上天神灵、祖宗乡亲不敬。而今,名贵的盆菜则会配上海鲜和鲍参翅肚之类为材,成为现代社会演变出来的产品。
第三天大清早便要开始炆猪肉,这必须炆制一整天才入味呢!古法炮制的围头猪肉是要把半肥瘦的猪腩肉出水、上色、入味、风乾后再猛火迫出油和慢火收水炆制,经十多小时的耐心烹调后,便成为入口软滑甘香、肉汁香浓丰富、不肥不腻、别具特色的围头猪肉,令人想一吃再吃。回想几十年前烧柴火炮制,火炉又热、烹煮时间又长,一方面在考验师傅的火炉控制,另一方面正考验他们的耐性和心机。
大盆菜补充介绍
番禺石基海鲜食街,是番禺本地人常去的地方,而现在因为其舒适的环境和物美价廉的美食吸引了不少住在广州的客人前往。这里共有11家美食档,而其中的“大盆菜酒家”以其独特的酒家名称吸引了大多数人的注意,而且这里有一条很长的长廊,可看到珠江上来往的船只,还有乡里人撑着船来卖着各种水果和新鲜的鸭蛋,在和他们来回的讨价还价中,让人觉得非常的轻松和惬意。
大盆菜历史悠久。相传南宋末年,宋帝为逃离元兵追赶,落难到新会,正当随从四处张罗食物之际,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为表心意,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贡献出来,仓促间以木盆权充器皿,盛载佳肴。加上村民又挖空心思,将杂项菜式一层一层排在下面,鸡、鹅、猪肉等好菜则放置在木盆顶层,不致失礼。宋帝吃盆菜的故事,现在已沿袭成风俗,历数百年而不改。
据“大盆菜酒家”的梁总介绍,现在盆菜的用料已经比以前丰富多了,更考虑了现代人不吃太油腻的东西,所以肉类先用秘方去除多余的油脂,而配料方面尽量加入了更健康的食材,如不单是香菇,而且在即将到来的夏天加入了应季的对人体有益的野山菌,像红牛肝菌、老人头菌等等珍品,又或是加入营养价值较高的鲍鱼和海参,所以除了广州家庭喜欢吃这盆菜外,许多在广州工作、居住的外省人也开始喜欢上吃盆菜了。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大盆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