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特产潮阳姜薯介绍
潮阳姜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潮阳姜薯生产环境独特,品质优异,块茎皮薄光滑,肉质洁白香嫩,富含粘液质,清爽滑润,具有独特的香味,营养丰富。
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潮阳姜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潮阳姜薯历史渊源
清雍正年间《惠来县志》所记载的“为芋、为姜蓣、为苏木、为甜蓣、为葛蓣。”其中的“姜蓣”就是指姜薯,也就是说,姜薯是一种薯蓣科的植物。
潮阳姜薯产品特点
潮阳姜薯表皮浅黄色至棕黄色,皮薄肉白,去皮后呈现乳白色;富含粘液质;口感爽脆、清甜顺滑。
序号
指标
要求
1
块重(克)
≥50
2
水分(克/100克)
60~75
3
可溶性糖(克/100克)
≥2.9
4
蛋白质(克/100克)
≥1.96
潮阳姜薯产地环境
潮阳姜薯产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潮阳区境属沿海丘陵、平原地区,地形特征为“两山两江两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为大南山,属大南山系余脉,北为小北山,系普宁市境内铁山余脉。沿海是带状沙滩地,分布于海门、井都和田心等镇的沿岸,经过营造防护林,已成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潮阳区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紧靠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无霜期在360天以上,适宜种植姜薯。
潮阳姜薯产品荣誉
2016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潮阳姜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潮阳姜薯地理标志
潮阳姜薯产地范围为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河溪镇、棉北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种源
当地姜薯品种(DioscoreaalataL.)。
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赤红壤,质地为沙壤,有机质含量≥1.5%,土层厚度≥50厘米,土壤pH值4.5~6.0。不连作,或实行水旱轮作。
栽培技术
(一)选种及预处理
从前年高产的植株中选用薯形近似柱形的薯块留作种薯;晒种35天~50天;种植前将种薯切成重量10克~20克小块,每块1~3个芽眼。
(二)栽培管理
整地
冬前深翻土壤50厘米~60厘米。高畦栽培。
定植
栽培密度为每667米≤3000株。3月下定植,穴深5厘米~6厘米,每穴种一块种薯,切口向侧面,种后覆土。
施肥
每667米施入有机肥≥1000千克。
田间管理
(1)中耕培土
每隔35天~40天培土一次,全期培土5次~6次。
(2)整枝、搭架
每穴留芽1个~3个。苗高15厘米~20厘米时搭架。
(3)灌水
立冬后停止浇水。
(四)收获
12月到翌年1月收获。
潮阳姜薯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汕头市潮阳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潮阳姜薯的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潮阳姜薯补充介绍
姜薯为潮阳特产,以棉北后溪一带出产的最为著名。姜薯体白如雪,口感爽脆,可制成薯片汤、焖薯块、五果薯泥等甜品,是潮阳人逢年过节的吉祥食品,也用以平时招待客人。( 潮阳)
潮汕人特别是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几道菜中往往就有一道是甜姜薯。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会煮一碗姜薯片汤招待。按照潮阳民间习俗,客人可以辞却别的款待,唯独这碗姜薯汤非吃不可。因为它表示主人对来客的敬重。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家婆或小姑特意为她制作的甜薯汤。姜薯汤,在潮汕人的心目中,不只是一般的食品,它象征着甜蜜、美满,也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在潮阳无论哪个家庭,春节前夕备办年货,姜薯同生柑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前几天,人们纷纷从市场上拎回一篓篓姜薯。
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几道莱中往往就有一道是甜姜薯。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会煮一碗姜薯片汤招待。按照潮阳民间习俗,客人可以辞却别的款待,唯独这碗姜薯汤非吃不可,因为它表示主人对来客的敬重。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家婆或小姑特意为她制作的甜姜薯汤。姜薯汤,在潮阳人的心目中,不只是一般的食品,它象征着甜蜜、美满、吉祥、幸福。
潮阳人吃姜薯,是很有讲究的。有削成薄片,放到沸水里稍煮片刻而成的薯片汤,汤里的薯片微微卷曲,吃起来清香爽滑;有切成薯块,加白糖和猪油用文火慢煮而成的焖姜薯,吃起来甜润可口;有把姜薯蚊熟后捣成泥,拌上糖,做成桃、杏、柿等五种果品的形状,随时蒸热吃。这种姜薯五果,用于喜宴,往往是宾客们交口称赞的一道佳莱。
据说,过去只有惠来和潮阳的部分滨海地区出产姜薯。姜薯虽属薯类,身价却不低。有些前来探亲的华侨、港澳同胞要回归故里,千里迢迢,也要带上一篓姜薯,好让海外乡亲尝尝。有些离乡多年的侨胞,一回到祖居地,就渴望吃上一碗薯汤,以体会那浓浓的乡情。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潮阳姜薯”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