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特产马坝油粘米介绍
马坝油粘米,广东省曲江区马坝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马坝油粘米米粒小巧玲珑,无腹白,晶莹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质感,色微带青绿,细长,清代时曾作“贡米”。
马坝油粘米历史渊源
相传(清代初期)马坝油粘米作为贡米供奉朝廷,民国初期始享誉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0二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记载:“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日稴,俗作粘,种类甚繁,以马坝黄粘为最”(马坝黄粘是马坝油粘的其中一个品种)。
清朝时期马坝油粘已有大量种植,且以黄壳的油粘质量最为上乘,也很有名。据《韶关市志》记载:名优特产——马坝油粘,因产于曲江县马坝镇而得名。
马坝油粘米产品特点
马坝油粘米米粒小巧玲珑,无腹白,晶莹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质感,成饭后,饭粒稍曲卷,似虾状,入口香滑而软硬适中。
马坝油粘米色微带青绿,细长,饭熟时揭盖香味四溢,饭面似有油光,饭质软而香滑,饭后齿颊留香。清代时曾作“贡米”。
马坝油粘米产地环境
曲江区马坝镇位于韶关市区南部,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南倾斜,属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
马坝镇水资源丰富,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从而提高了马坝油粘米的品质。
马坝油粘米产品荣誉
1995年,科研项目《马坝油粘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获得韶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马坝油粘米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7年,荣获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马坝油粘米地理标志
广东省原曲江县行政区域。
一、稻谷品种
美香粘、银粘等经品种审定的系列油粘品种。
二、栽培。
早造(春植)在3月10日前播种,4月20日前后抛(插)秧;晚造(秋植)在7月10日前播种,8月1日前抛(插)秧。每亩用种量1.5千克,大田每亩基本苗数4至6万,合理密植。
施放有机质基肥,合理追肥。合理排灌,薄水抛(插)秧,浅水分蘖,够苗露田,中期适度晒田控苗,浅水抽穗灌浆,湿润黄熟。
三、加工。
稻谷除杂→去石→砻谷→谷糙分离→碾米→抛光→白米分级→色选→包装。
四、质量特色。
米粒小巧玲珑,无腹白,晶莹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质感,成饭后,饭粒稍曲卷,似虾状,入口香滑而软硬适中。
米粒长度>5mm,长宽比>3,千粒重12~17g,直链淀粉(干基)含量16~20%;垩白度≤3.0%;胶稠度≥70mm。
马坝油粘米补充介绍
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传统的优质水稻品种,以其米粒细小、质地硬韧、晶莹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称,它的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香滑软熟,饭后齿颊留香。一直是中国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种之一。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的名优特产,在封建社会曾作为"贡米"。( 韶关)
马坝油粘米质特优,用砂锅煲饭香味四溢,饭面泛起油光,把饭粒放到纸上有油迹留下,故称之为油粘,因其产地在曲江马坝而得名“马坝油粘”。
马坝油粘米最初原产于4000多年前“石峡文化”的发源地———马坝狮子岩两山之间的一小块稻田。文物单位在狮子岩挖掘文物土层时发现呈团状稻谷和米粒,均已炭化。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鉴定,为人工栽培稻。据考证炭化谷粒距今已有4000多年。从炭化米的粒型来看,专家认为是籼稻,粒型和马坝油粘米极为相似,由此认定马坝油粘与其肯定有必然的渊源联系。[2]
生产环境
马坝油粘米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和人文等因素,运 图2 马坝油粘米生产基地
[3]用独特的选育、加工工艺进行生产,米质观感晶莹光亮,富有光泽和油质感。[2]曲江区马坝镇位于韶关市区南部,境内地势由东向西南倾斜,属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该镇水资源丰富,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从而提高了马坝油粘米的品质。
产品荣誉
马坝油粘米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中就有马坝油粘米曾作朝廷贡米的记载。建国初期作为地方土特产销售到东南亚国家,20世纪50年代曾跻身于印度国际博览会,获得“优质米”的殊荣。1996年后,曾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中国第一批五类食品“QS”标志及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还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的“放心米”称号。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通过了对马坝油粘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9月20日起对马坝油粘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4年第127号)。
地域保护范围
马坝油粘米原产地域范围以广东省曲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马坝油粘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函》(曲府函[2004]3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曲江县所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马坝油粘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