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特产六盘水苦荞米介绍
六盘水苦荞米,贵州省六盘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苦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粮药兼用,具有降糖脂、降胆固醇、消炎等功效,被营养学家称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功能性食物资源。六盘水苦荞种植历史悠久,在云贵高原上知名度高。苦荞米成品呈不规则颗粒状,大小均匀,麦清味浓郁,微苦。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盘水苦荞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六盘水苦荞米历史渊源
据《云南通志》记载,黔西马帮,勤俭,食饮苦荞。
明清时期,在今六盘水的盘县、水城等地的彝族为了谋生,加入马帮,走茶马古道,从四川和云南把茶叶运送到西藏,又从西藏把马运送到四川和云南。马和苦荞米是陪伴着他们的必备品,饿了就食用苦荞米,没有茶叶,渴了就用开水泡烘炒过的苦荞米喝。渐渐六盘水苦荞米就这样在茶马古道上传开。
2003年至2005年,经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从细米荞中系统德育的苦荞品种“六苦2号”,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7月通过全国注宗粮豆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2015年,由六盘水市职业技术学院张清明教授选育的“六苦荞4号”苦荞新品种,通过了贵州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黔审荞2015002号。此前,已经审定通过了“六苦荞2号”、“六苦荞3号”。
六盘水苦荞米产品特点
六盘水苦荞米种植历史悠久,在云贵高原上知名度高,其外形特征为深黄色或黄色,色泽均匀,颗粒状,有少量粉末,无霉变,微苦,有荞麦的香味。六盘水苦荞米质量特点显著,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膳食纤维、纤维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药功能,在降低降血压、血糖和血脂,美容养颜,增强人体免疫力,辅助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患者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六盘水苦荞米产地环境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云贵高原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形成了境内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露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其中又以碳酸盐岩为主。在碳酸岩地区,成土比较缓慢,有机质含量低,粘性大,土壤贫膺,许多肥力低下的土地,种植玉米等作物不能正常收获,却较适合苦荞的生长发育。全市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均温19.7℃,1月均温3至6.3℃,7月均温19.8至22℃。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雨热基本同季,适宜于苦荞的生长。六盘水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六盘水苦荞米优异的品质。
六盘水苦荞米产品荣誉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六盘水苦荞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六盘水苦荞米地理标志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共4个县区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适宜当地种植的六苦2号、六苦3号等类型的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700米以上,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棕壤,土壤pH值5.5至7.5,耕作层≥20厘米。
三、种植技术
1.播种: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播:8月中旬。播种量75千克/公顷至80千克/公顷。
2.施肥:每公顷施农家肥≥7.5吨。
3.收获和储藏:当植株籽粒2/3成熟时采收,脱粒后自然晾晒,含水量≤13.5%入库储藏。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1.加工工艺:苦荞麦→筛选除杂→泡麦→滤干→熟化→干燥→脱壳→干燥→包装。
2.加工工艺要点:
(1)原料:籽粒饱满,含水量≤13.5%的苦荞。
(2)泡麦:清水浸泡10小时至24小时。
(3)熟化:温度80℃至110℃,时间20分钟至30分钟,苦荞内部淀粉完全熟化即可。
(4)干燥:含水量≤12%。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不规则颗粒状,大小均匀,淡黄色至黄绿色,麦清味浓郁,微苦。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总黄酮(以芦丁计),%≥
1.0
纤维素,%≥
3.5
水分,%≤
12.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六盘水苦荞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贵州省六盘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六盘水苦荞米的检测机构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六盘水苦荞米补充介绍
六盘水苦荞米是贵州六盘水盘县的特产。
六盘水苦荞米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共4个县区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六盘水苦荞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报告》,六盘水府报〔2013〕19号
贵州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MQ0003S-2012《六盘水苦荞米》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六盘水苦荞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