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特产苗族芦笙介绍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苗族芦笙类别特色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雷山苗族芦笙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大关苗族芦笙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但像王杰锋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高超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苗族芦笙演奏方法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
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两管无簧)等等。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
苗族芦笙补充介绍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苗族芦笙”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