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特产牙舟陶器介绍
牙舟陶器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从江西带进牙舟,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 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夸张而繁琐,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
牙舟陶器发展历史
牙舟陶的历史,可上溯到14世纪下半叶(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从江西带进牙舟,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
牙舟陶器产品特点
牙舟陶器工艺精湛,以造型古朴敦厚著称,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3大类。其中,杯、盘、壶、虎、牛、狗、马等可供家庭摆设、装饰用,又称美术陶。中国美术馆民间部已经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牙舟陶以黄、白、绿、紫、棕、褐色为基调色,以玻璃为基础釉,各色互相配合。产品多为生活用具及陈设品、动物玩具和祭祀器皿,造型自然古朴,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色彩自然,玲珑剔透。时至今日,牙舟还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并沿袭着以龙窑烧制的传统。
牙舟陶器制作工艺
牙舟陶原料有黄泥、白泥、青色泥三种,在制作陶坯时多数采用快轮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传统工艺,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实用的茶壶、盆、杯子、碟子等生活用品以栩栩如生的马、牛各种工艺品,展现出民间艺人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裂纹(俗称窑变),保持着古朴、深厚迷离的独特风格,可称在陶制工艺品中的一枝独秀。
牙舟陶的釉料就地取材。釉色以玻璃为基础,以黄白、褐色为基调色,几色相互调配可以形成光泽莹润的色调,艺人们在陶坯上绘制花草、鸟兽等,融书、画、刻为一体,互为坠布,相得益彰。
烧制牙舟陶使用的窑子叫阶梯窑,或爬坡窑、梭坡窑,多山势而建,形成一弧圆排形的窑洞,座座相连,将半成品堆放在窑子的泥板架上,泥板架共7层,每层可放10件,根据釉和泥土质量,将耐火差一点先放进窑子,耐火强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在第一个洞口点火遇热,温度达到1000℃后,便可以依次添加柴火,温度均匀上升,至20到24个小时后,便可以冷却出窑。
牙舟陶器补充介绍
牙舟陶器
牙舟陶器造型自然,多取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器皿,因此民族特色浓厚,实用价值高,既是生活用品又有工艺价值。牙舟陶器色调已有白、翠绿、酱红、天蓝、古铜、鸭黄等,并加强了工艺设计能力。现在牙舟陶器的产品既保留了我国古代陶瓷造型的优点,又从少数民族的日用品上吸取了营养,所产双鱼罐、孔雀插屏以及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实用价值的瓶、碗、笔筒、台灯、壶、盘等,多次出国参加展出,为我国争得了荣誉。牙舟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这里泥土黄而粘,上釉烧制后,色泽和谐、古朴典雅。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牙舟陶器”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