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特产七鳃鳗介绍
七鳃鳗(学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鳗、七星子,是圆口纲、七鳃鳗目的一种古老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进化成鱼类的一个中间点,它算是鱼形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它的特点是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腭,口内有锋利的牙齿。
一般所说的七鳃鳗指的是七鳃鳗目,下仅有七鳃鳗科,包括日本七鳃鳗、东北七鳃鳗、雷氏七鳃鳗等。
七鳃鳗形态特征
七鳃鳗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没有其它的鳍存在。背鳍2个,口漏斗发达,无口须。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渔业。
外鼻孔单个,位于两眼间头顶部中央;嗅囊不通口咽腔。无须。眼发达,侧位(背眼七鳃鳗属Mordacia除外)。鳃囊和鳃孔均7对,有人误以为眼,故有八目鳗之称;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后方有一白色皮斑。头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肛门位于躯干与尾部交界处,肛门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偶鳍。背鳍两个,基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联,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
舌成为舐刮器,具舌齿。有唾液腺1对。内鳃孔开口于特殊的呼吸管,无咽皮管。骨骼为软骨,无硬骨,鳃弓成复杂的鳃笼软骨。脊索上附髓弓小软骨片。脊神经的背、腹根不相连。内耳有2个半规管。肾脏为中肾。左侧居维尔氏管退化。背鳍1~2个。
七鳃鳗是一种圆口纲的生物。没有颌,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腮穴左右各七个,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为圆形的吸盘,能吸住大鱼。七鳃鳗的习性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在泥盆纪七鳃鳗多以古代鲨鱼及盾皮鱼为寄主,到了现代它们喜欢寄生在鲑鱼和鳕鱼身上,有时也会去攻击梭鱼、弓鳍鱼等凶猛的食肉鱼类。
七鳃鳗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海七鳃鳗体长70厘米;溪七鳃鳗体长15~19厘米。
七鳃鳗主要价值
药名:七鳃鳗
来源:为脊索动物药圆口纲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
相关药材:七鳃鳗肉
功效:1.平肝明目,2.滋补强壮。
主治:治夜盲症、角膜干燥,口眼歪斜。
性味归经:甘,平。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内服:煮食。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东北之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考证:始载于《吉林中草药》。
《吉林中草药》:"滋补强壮。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捣烂涂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七鳃鳗亦是一种美食,欧洲的上流社会从中世纪开始就视其为珍馐。文献记载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爱吃七鳃鳗,结果有一次在诺曼底吃了太多的七鳃鳗后死去。直到今天,在南欧的一些国家(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包括东亚的韩国等,七鳃鳗仍然是一道昂贵的名菜。
肉中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为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平均300国际单位)。其次,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可治夜盲症、角膜干燥。
七鳃鳗补充介绍
早在五十年代,宁安人就经常在江河激流中看到一种奇特的鱼:“身子圆圆的,头部有一对大眼睛,后下方还排列七对小眼睛”,有人称之为八目鳗鱼。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七鳃鳗”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