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特产砂子馍介绍
大荔饽饽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是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而得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因而被称为中国食品的活化石。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 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赠送亲友、招待佳宾,也可作为产妇、病人等特殊对象的滋补营养品。
大荔饽饽馍文化历史
饽饽馍,又称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其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饽饽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
大荔饽饽馍菜品特色
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佳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大荔饽饽馍制作方法
1.面粉中加油50克,并依食者口味加进糖或盐适量,同时加入鲜花椒叶适量及1个鸡蛋,反复揉搓至面光滑柔软为止,再分成10个馍坯。
2.另选取光滑的小石头若干,洗净晾干涂以少许油,放入深边平底锅内加热并不断翻炒,至石子灼热烫手后,取出一半石子放在另一容器内保温。
3.10个馍坯擀薄,平铺于留在锅底的热石子上,再将保温的石子均匀放在馍坯上部,用中火加热下烙上烫,2~3分钟后至馍色半黄即可出锅。
特点:色半黄,表凹凸,形圆,味甜咸。
砂子馍补充介绍
砂子馍是长江埠特有的面点小吃。砂子馍做得最好的要数喻连苟。他做的砂子馍掰开后,能清楚地看见里面的一层层酥,竟有五六层之多。别人做砂子馍是用猪油,他用麻油,而且他在和面时特别讲究风向。他每天半夜起床和面,总是观察一下风向,若是南风,就少加点水把面和干;若是北风,就多加点水把面和清点,因为南风涨朝,北风收潮。他把面揉开后,抹一层麻油后又合拢揉匀,如此反复五六次,面团和好放着待用,做砂子馍多用桶炉,其炉面形似“鸡窝灶”,便于放锅,炉子旁边有一个二层的木架,便于操作和摆放用具。其操作过程是:将干净的鹅卵石(直径不足一寸)放入铁锅预热,不时加入食油搅拌鹅卵石,待鹅卵石在锅内发烫时,铲出一半放入备用锅中,再用锅铲扒平铁锅内的鹅卵石,将一尺见方的面饼盖于其上,再将备出的鹅卵石置于面饼上面,利用上下的热石子将面饼烤熟。
喻连苟做砂子馍十分讲究,每烤一个砂子馍后,还要用干净抹布把锅里的鹅卵石抹一下,炒石子的油也放得多些,所以他做的砂子馍相当俏销,总是供不应求,形成长江埠独有的特产而享誉四方,并传承至今。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砂子馍”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