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特产灌南金针菇介绍
灌南金针菇,江苏省灌南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针菇又称增智菇,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富含18 种氨基酸, 属于高品质营养保健食品,有市场前景,生产原材料以木屑、玉米芯、棉籽壳为主,都是农业生产的下脚料,变废为宝,投产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2年12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灌南金针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灌南金针菇历史溯源
灌南金针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灌南是中国栽培食用菌较早的地方之一,梁代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曾记载“茯苓今出郁洲”,“郁洲”就是连云港云台山以南,今灌南县境内。宋人王闻之《渑水燕谈录》、清人王世贞《分甘余话》、清代《吴蕈谱》都记述了灌南周边一带历史上采食菌蕈度荒年的情况。
灌南金针菇产品特点
灌南金针菇子实体色泽白亮,菌柄细长,盖小质细,整齐均匀,外形感观好,口感脆嫩爽滑。水分(以鲜计)≤90%,粗蛋白(以干计)≥18%,粗纤维(以干计)≤12%,灰分(以干计),≤8%。
灌南金针菇产地环境
灌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9°07′~119°48′、北纬33°59′~34°27′。地处北温带南缘,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属暖湿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922.3毫米;年日照率为52%;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14℃;地温均衡,境内表层和地下1米深以内的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相一致,年地面表层平均温度15.7℃;湿度较大,年均相对湿度为75%,其中夏季为83%以上;全年主导风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为东北风,大气质量为国家一级标准。灌南气候具有环境湿润、地面温度恒定等特点。而金针菇是大型好气性木腐菌,菌丝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0~22℃,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度12~15℃,出菇最适温度5~10℃,金针菇生长要求环境湿润,灌南的气候正好适应了灌南金针菇生长的生物特性,有利于金针菇生长过程中营养的积累,使灌南金针菇的营养价值较高,并形成了柄细长、盖小的外形特征。
灌南县土壤属潮土类,土壤结构以粘性土壤占多,水稻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这为灌南金针菇的栽培原料提供了大量的氮素养料。该县境内有15条淡水主干河,位于北方山冈水系和南方江湖水系的汇合处,2大主要河流灌河和沂河横贯灌南东西,北面的沂河是山冈水系的代表,发源于沂蒙山区,在该县境内形成了数十万亩良田沃土的沂河淌。该县在沂河淌种植的小麦具有品质好、含蛋白质高的特点,为灌南金针菇提供了特有的丰富原料。南面的灌河是江湖水系的典型,来源于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水系,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淡水、海水资源丰富,海、淡水交汇更是独具特色,与其它地方相比具有丰富的磷、钾、钙、镁等矿质元素,而灌南金针菇的生产用水正是基于当地的特有水质,同时这样的土壤和水系也为当地的杨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矿物元素,而灌南金针菇的栽培原辅料也全部使用当地的杨木屑、玉米芯、豆秸秆、麸皮等。
灌南金针菇产品荣誉
2010年,灌南金针菇荣获了食用菌餐饮文化推广奖。
2011年,灌南金针菇获得了全国食用菌文化产业建设先进县称号。
2012年,灌南金针菇被列为江苏省第13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2012年12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灌南金针菇”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灌南金针菇地理标志
灌南金针菇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灌南县现辖行政区域。
灌南金针菇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选用白色金针菇FD-1品种。
二、原辅料要求
产地范围内的杨树木加工成的木屑(杨木屑),杨木屑要堆积3至6月,玉米芯、豆秸秆、麸皮等要求新鲜,无霉变、结块、异味。
三、生产季节
9月和1月制袋。
四、拌料与装袋
按照确定的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混合、拌匀,含水量调节至60%至63%,pH值7至8。手工或机械装袋,锥形棒打预留孔穴,装料要松紧适中,高度约15厘米,每袋装干料重0.4千克左右。
五、灭菌与接种
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保持16小时;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1℃,保持2.5至3小时。采用接种箱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或洁净室流水线接种。接种时栽培袋表面必须布满菌种,且要让部分菌种落入孔穴中,每瓶菌种接20至25袋。
六、管理
⒈菌丝培养管理: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8℃至20℃,空气湿度60%至70%,暗光培养并适当通风。
⒉出菇管理:采用“再生法”出菇管理。菌袋生理成熟后在培养室内降温刺激(温度12℃至14℃),诱导菇蕾形成。袋内形成密集的针尖菇蕾后用小刀割除栽培袋口上的塑料膜,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针尖菇倒伏后长出再生的整齐新菇蕾,新菇蕾形成馒头形进行套袋。出菇房温度控制在6℃至12℃、湿度85%至92%,CO2浓度控制在5000ppm至15000ppm(不同的发育阶段控制不同的浓度)。
七、采收
菇柄长12至15厘米,菌盖边缘内卷,直径1厘米大小即可采收。
八、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子实体色泽白亮,菌柄细长,盖小质细,整齐均匀,外形感观好,口感脆嫩爽滑。
⒉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水分(以鲜计),%≤
90.0
粗蛋白(以干计),%≥
18.0
粗纤维(以干计),%≤
12.0
灰分(以干计),%≤
8.0
⒊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灌南金针菇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苏省灌南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灌南金针菇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灌南金针菇补充介绍
灌南金针菇产地范围为江苏省灌南县现辖行政区域。
连云港灌南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灌南金针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时忆紫芝歌曲旧,尚寻黄独制颓龄,今晨暂辍青精饭,与洁方坛吟玉经。”这是元代诗人周砥对菌蕈的赞美,在古代诗词和楹联中这样赞美的语句比比皆是。而菌蕈文化更是存在于灌南蒋登科木刻、灌南古建设装饰雕刻艺术、灌南绘画和灌南盆景中。
记者了解到,灌南人利用灌南菌蕈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盆景,深得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青睐。今天灌南博物馆和收藏家保存着大量反映灌南菌蕈文化的木刻艺术珍品白蛇盗仙草、采珍献母、吉祥如意图、西王母蟠桃盛会、杨家将系列木刻等艺术作品,使灌南菌蕈文化向海内外传播,有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据了解,灌南不仅有浓厚的灌南菌蕈文化,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湿度较大等气候特征为金针菇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灌南县特有的土壤结构和充沛的木屑原料也为金针菇生长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目前灌南县已有金针菇生产企业29家,合作社50余家,栽培农户3000多户,拥有金针菇品牌二十多个,日产量高达200余吨,年产值高达12亿元,占了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以上。
据悉,为了做强金针菇文化品牌,2010年,灌南建成了全国首家以“菇菌、人与社会”为主题的“苏北菇菌文化展览馆”。同时规划建设了“中国菌都花城生态旅游区项目”,放大了菇菌文化等旅游特色。
一、品种
选用白色金针菇FD—1品种。
二、原辅料要求
产地范围内的杨树木加工成的木屑(杨木屑),杨木屑要堆积3至6月,玉米芯、豆秸秆、麸皮等要求新鲜,无霉变、结块、异味。
三、生产季节
9月和1月制袋。
四、拌料与装袋
按照确定的配方比例称取各原料混合、拌匀,含水量调节至60%至63%,pH值7至8。手工或机械装袋,锥形棒打预留孔穴,装料要松紧适中,高度约15 cm,每袋装干料重0.4㎏左右。
五、灭菌与接种
采用常压或高压灭菌。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保持16h;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1℃,保持2.5至3h。采用接种箱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或洁净室流水线接种。接种时栽培袋表面必须布满菌种,且要让部分菌种落入孔穴中,每瓶菌种接20至25袋。
六、管理
1.菌丝培养管理: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18℃至20℃,空气湿度60%至70%,暗光培养并适当通风。
2.出菇管理:采用“再生法”出菇管理。菌袋生理成熟后在培养室内降温刺激(温度12℃至14℃),诱导菇蕾形成。袋内形成密集的针尖菇蕾后用小刀割除栽培袋口上的塑料膜,移入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针尖菇倒伏后长出再生的整齐新菇蕾,新菇蕾形成馒头形进行套袋。出菇房温度控制在6℃至12℃、湿度85%至92%,CO2浓度控制在5000 ppm至15000ppm(不同的发育阶段控制不同的浓度)。
七、采收
菇柄长12至15cm,菌盖边缘内卷,直径1 cm大小即可采收。
八、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子实体色泽白亮,菌柄细长,盖小质细,整齐均匀,外形感观好,口感脆嫩爽滑。
2.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水分(以鲜计),% ≤ 90.0
粗蛋白(以干计),% ≥ 18.0
粗纤维(以干计),% ≤ 12.0
灰分(以干计),% ≤ 8.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灌南金针菇”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