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特产河豚鱼介绍
河豚,学名河鲀,古名肺鱼,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鸡泡鱼、青郎君、刺豚鱼等,一般泛指鲀形目中二齿鲀科、三齿鲀科、四齿鲀科以及箱鲀科所属的鱼类。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河豚鱼食用历史
河豚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六朝建都南京有关。据史载,公元3世纪到6世纪末,三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这是一个经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六朝建都南京,人流、物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河豚饮食文化才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兴起。到了10~12世纪的宋代,文人志士纷纷修诗写词,才有河豚的诸多精彩描述。
根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品尝过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2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属地,人们品尝河豚的习俗比当今日本人还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品尝河豚精巢时,对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人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有人联想起越国美女西施,于是“西施乳”就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宋代景佑五年(公元1038年),著名诗人梅尧臣在范仲淹席上,当同僚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河豚时,忍不住即兴作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李时珍在《本草集解》中还提到宋人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说:“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其杀人,余守丹阳、宣城,见土人户户食之。但用菘菜、蒌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见死者。”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毕30年功力,从上古炎黄帝至明代600余部巨著中悉心广搜穷揽,全面总结了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我国药物学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据草创于大禹、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河豚名铈鱼,吴人说它的血有毒,肝脏吃下去舌头就发麻,鱼子吃下去肚子发胀,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见东西了。宋(约968年)人马志在《开宝本草》中说:河豚,长江、淮河、黄河、海里面都有…”。古往今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推河、黄河的河道及人海口多次改变,黄河故道还遗留在江苏涟水等地;现在江苏的洪泽、淮阴、淮安、金湖、阜宁皆位于淮河下游,但人们在黄河、淮河中再也没有见到过河豚。据作者调查,现黄河流域和淮河两岸,包括苏北地区的人们,根本就不认识河豚也不会食用河豚;而长江下游苏南扬中地区的人们普遍认识河豚、嗜食河豚,至今传承的河豚饮食文化与苏东坡、梅尧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从古人对河豚分布、生态习性、外部形态、行为的描述来看,“拼死吃河豚”中的河豚,应该指的是春天从海洋进入长江下游行生殖洄游的暗纹东方鲀。
河豚鱼药用价值
毒素的药用价值很高,从其肝脏、卵巢的毒素中,可提练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巢素等名贵药材。
河豚鱼补充介绍
常熟长江口区,除盛产鲥鱼、黄鱼、刀鱼等美味海产外,还能捕到一种形如滚筒、眼小肥实的河豚鱼。 此种海产品虽然鲜美无比, 旧时有“吃了河豚百样无味”之说,但吃时千万要小心谨慎,切莫粗心大意。因为此鱼腹中有剧毒,其脊血、鳍尾、肝脏等处,都藏有毒汁,俗语有吃河“拼死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须请有经验的老师傅将鱼腹内脏拣清,洗净,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复烧煮,更烧得肉烂皮酥,方可食用。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鱼前烧煮一锅“ 芦根汤 ”以备解毒之用。总之,食用此鱼,必须特别小心,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 常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河豚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