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特产海泡石介绍
海泡石是一种纤维状的含水硅酸镁,通常呈白、浅灰、浅黄等颜色,不透明也没有光泽。它们有的形状像土块,有的成一个奇怪皮壳状或结核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是由无数细丝聚在一起排成片状。海泡石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当它们遇到水时会吸收很多水从而变得柔软起来,而一旦干燥就又变硬了。
这一矿物的德文名称是MeersChau。Meer是海洋;Schaum是泡沫,故译名为海泡石。海泡石的英文名称是Sepiolite。Sepia为乌贼,属海生动物,由于它骨骼多孔.体轻能浮于水面,故以此命名这一矿物海泡石按其形态分为α-海泡石和β-海泡石两种。前者成大束的纤维状晶体产出,即通常称为纤维状海泡石,主要分布在河南西峡、内乡,河北张家口、易县等地 。后者常成土状产出,是由非常细且短的纤维或纤维状集合体组成,具有纯天然、无毒、无味、无石棉、无放射性等特点,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浏阳、湘潭,江西乐平,河北唐山等地 ,即河北唐山,江西乐平、湖南浏阳,湘潭海泡石不含石棉、无毒、无放射性。海泡石晶体为层链状结构。海泡石所特有的结构,决定它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流变性能和催化性能。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海泡石在3类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8年1月26日更新资料显示:3类致癌物是指对人类是否致癌尚无足够证据确定的物质或混合物) 清单中。
海泡石介绍
杨庄-雾迷山巨旋回层序中产有海泡石矿床。海泡石是一种纤维状富镁粘土矿物(德文名称Meershaum,英文名称Spilite),海泡石按其晶体形态分为α海泡石和β海泡石两种。前者呈大束的纤维状晶体产出,故又称纤维状海泡石。后者,1986~1996年间经过对“锌灰木”标本样品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证实其为世界上罕见的古老(中元古代)的沉积海泡石矿床。
海泡石的沉积作用形成或由蛇纹岩蚀变而成的。
海泡石本身是无毒无害的,但是由于海泡石矿是由蛇纹岩蚀变而来,而蛇纹岩又是石棉的主要成分,因此很难将海泡石与石棉分离,一般的海泡石都会含有少量的石棉成分,比例大约在5%~30%左右。海泡石主要被用来制作烟斗。中国江西乐平、湖南浏阳等地有产出。江西乐平牯牛岭是我国海泡石的首次发现地。海泡石粘土的地质调查始于章人骏,1947年,他依据化学分析及脱色效果将“耐火白土”定名为海泡石,并讨论了矿床的成因。
海泡石补充介绍
海泡石是一种纤维状的含水硅酸镁,通常呈白、浅灰、浅黄等颜色,不透明也没有光泽。它们有的形状像土块,有的成一个奇怪皮壳状或结核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是由无数细丝聚在一起排成片状。海泡石有一个奇怪的特点,当它们遇到水时会吸收很多水从而变得柔软起来,而一旦干燥就又变硬了。海泡石主要被用来制作烟斗。它是沉积作用形成或由蛇纹岩蚀变而成的。中国江西乐平、湖南浏阳等地有产出。江西乐平牯牛岭是我国海泡石的首次发现地。海泡石粘土的地质调查始于章人骏,1947年,他依据化学分析及脱色效果将“耐火白土”定名为海泡石,并讨论了矿床的成因。
1、化学组成: 海泡石属斜方晶系或单斜方晶系;颜色多变,一般呈淡白或灰白色;具丝绢光泽,有时呈蜡状光泽;条痕呈白色,不透明,触感光滑且粘舌;莫氏硬度在2~2.5之间;体质轻,密度为1~2.2g/cm3;收缩率低,可塑性好,能溶于盐酸。
海泡石的化学成分为硅(Si)和镁(Mg);化学式为Mg8(H2O)4[Si6O16]2·(OH)4·8H2O,其中SiO2含量一般在54~60%之间,MgO含量多在21~25%范围内。
海泡石具有极强的吸附、脱色和分散等性能,亦有极高的热稳定性,耐高温性可达1500~1700℃,造型性、绝缘性、抗盐度都非常好。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海泡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