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特产甲路纸伞介绍
甲路纸伞是江西省甲路镇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伞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是鲁班用木材制成的。当时,在制作和携带上较为不便,鲁班的妻子云氏进行了改造。造纸术发明以后,油纸伞随之产生。由于轻巧耐用,便于携带,于是,油纸伞很快便传开了。宋代相丞马廷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心灵手巧的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纸伞制作。
甲路纸伞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难免碰上日晒雨淋,于是在他出行的车上便制作了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随车固定的“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目前中国最古老的伞结构实物,出土于湖北江陵望江一号墓,属战国时期。唐代著名的《步辇图》也给我们提供了唐伞的样本,清晰描绘的伞骨、伞斗和伞柄线条,看上去令人感到伞的制作十分精美。历史进入北宋时期,中国纸伞结构形式到这一时期真正完全定型,这也是中国伞结构发展的最成熟期。在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纸伞的开合描绘看上去令人信服,我们从中形成了对宋代纸伞的基本印象。
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南宋丞相马廷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且作出名气,成了江南传统名牌产品。在康熙甲戌年(1694年)就被列入《婺源县志》“货属篇”,也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抗日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甲路一条制伞店铺多达36家,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产伞25.2万多把,畅销长江流域、全国各地及海外,其中外销达17.6万余把。“甲路雨伞”扬名中外,先后在1936年的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同年被选入国际产品博览会,并获得金奖;1943年的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清末甲路制伞艺人张龙盛最为出名,相传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俗称:虎尾键)系他发明。民国时期伞面画师张祖汉画技传神,形象逼真,民间以收藏其所画之伞为荣。
附:传说,康熙年间,婺源(隶属安徽)徽戏盛行。有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起雨,前排有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然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皇帝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结果:完好无损的是甲路产的,而被击破的那把产自它地。从此,“甲路伞,甲天下”便传开了。一时间甲路伞便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了长江流域,漂洋过海,成了历史名伞。当时,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
甲路纸伞补充介绍
甲路纸伞,是婺源传统名牌产品。早在明清年代,就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长江流域,1936年曾获国际博览会金奖。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扬州的女子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
甲路纸伞选用优质木竹、皮纸、桐油等制成,工艺承传统之法,画面取民间之彩,风格别致,纸伞可避雨、可遮阳,美观轻便,尤为女土青睐。近在中国明星县市经济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银奖。
甲路纸伞是一个品牌,现在许多非甲路伞厂做的伞都不错。但现在卖的多是丝绸伞。正宗的甲路纸伞应当是桐油纸伞,卖的反而不多。 买伞的地点可以在县城,可以在清华(清华有三四家规模比较大的伞厂)。如果路过甲路也可以在甲路买。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甲路纸伞”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