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特产集安板栗介绍
集安板栗,吉林省集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集安板栗果肉浅黄色,致密细质、味香甜,2008年3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集安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集安板栗历史渊源
据《集安市志》记载,集安板栗已有170余年栽培历史。以大路镇大阳岔村小古马岭栽培最早,栗种来源于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引入集安后,就地繁殖,逐渐发展起来。
集安板栗产品特点
集安板栗果肉浅黄色,致密细质、味香甜,坚果圆形,饱满,红褐色,油亮,涩皮薄易剥离,耐贮藏。可生食、炒食、煮食、磨粉,又可制成糕点、糖果等。
集安板栗经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验,其理化指标为:
鲜果含水量41.0~45.0%,总糖≥12.6%,蛋白质≥3.90%,脂肪≥1.19%,淀粉29.0~33.0%。
集安板栗产地环境
集安市属山地灰棕壤土区。山地为灰棕壤、准灰棕壤和石灰岩土;沿江低山缓坡为暗棕壤;山麓台地为棕壤和白浆土。全市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97%,全氮含量为0.156%,全磷含量为0.1025%。土壤PH值在5.5~6.7之间,土壤中还含有作物生长必须的微量元素铜、铁、锰、钙、镁、锌、硅等,保证了板栗生长的各种养分需求。集安特定的土壤条件,是集安板栗独特品质形成的先决条件。
集安市境内由于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横贯全市,抵御北来寒风,使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沿鸭绿江溯源而来,造就了集安岭南岭北两个小气候区。板栗种植区的岭南具有明显的半大陆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风早度,秋霜晚至的特点。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8.2小时,农作物生长期5~9月,日照时数为988.9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150天,最长无霜期为169天,年平均气温为7.5℃。农作物生长季节(≥10℃)有效积温为3208℃,年平均降水量为881.5毫米,5~9月份平均降水量为689.7毫米。7月中旬~8月上旬,气温最高,降雨量最多,有利于板栗枝条抽伸、幼果发育。9月气温转凉,雨量相应减少,日暖夜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板栗干物质的积累,造就了集安板栗优秀的食味感观性能。
集安市境内江河纵横,水源丰富,有鸭绿江、浑江、通沟河等11条江河,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占水资源总量80%以上,年平均地表水资源17.65亿立方米,地下水为2.54亿立方米。全市现有各种拦河坝233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机电井139眼。水利工程配套设施齐全,蓄排灌控制能力较强,板栗生产用水具有保障。
集安板栗产品荣誉
2008年3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集安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集安板栗地理标志
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太王镇、麻线乡、榆林镇、凉水朝鲜族乡、大路镇、通胜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近和、银叶、方座。
(二)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4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不低于4.5℃,10℃以上的年积温不少于2700℃,无霜期不短于125天,土壤pH值5.5至6.7,土质为砂质土、砾质土、壤土。
(三)栽培管理
1.苗木繁育:选用抗寒、抗病板栗实生苗为砧木,嫁接繁育。
2.苗木栽植:栽植时间为春季4月中下旬或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栽植密度为每公顷≤830株。
3.施肥管理:以有机肥为主,辅助使用无机肥料,每株成龄板栗树每年施有机肥≥25千克。
4.整形修剪:树形采用主干形或开心形。通过修剪保证树冠通风透光。
5.采收:全树有1/3球果开裂即可采收。人工采摘或地上拾取。
6.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7.采后处理:选择通风凉爽场所将苞果堆放7至10天,堆放厚度≤70厘米。
8.贮藏:在保湿低温(0℃至5℃)条件下贮藏,贮藏期不超过90天。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征:饱满,红褐色,果肉浅黄色,细腻,涩皮薄易剥离。
2.理化指标:
品种
项目
单粒重g
含水量%
总糖%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近和
≥9
41.0~45.0
≥13.5
≥4.7
≥1.30
≥31.6
银叶
≥9
41.0~45.0
≥13.5
≥4.1
≥1.35
≥32.0
方座
≥8
41.0~45.0
≥14.6
≥6.5
≥1.50
≥32.0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吉林省集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集安板栗补充介绍
集安板栗,吉林省.集安市特产。其果实皮薄、肉质细腻、甜软适口,在市场上享有盛誉,2007年12月12日,集安板栗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集安市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市,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东,深受海 图2 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验收
.洋气候的影响,素有“吉林省小江南”的美誉,是吉林省少数几个可以种植板栗的县份之一。集安栽培板栗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板栗只是三五棵地被当作果树栽培,根本没有集中连片的纯林,更没有形成一项产业。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后,集安市在认真分析了自身的区位优势后,决定利用退耕地引导农民种植板栗,发展板栗产业。到2010年,全市新增板栗种植面积8082亩,使集安一举成为闻名吉林全省的板栗之乡。
品种特点
集安市通过集约经营和栽培选优,培育出“近和”、“银叶”、“方座”3个板栗新品种,新品种不仅早熟、抗寒、抗病、产量高,而且果实皮薄、肉质细腻、甜软适口,迅速得到退耕户的认可。
生产情况
依托丰富的板栗种植资源,集安市大力发展板栗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栗干、栗粉、栗酱、栗浆、栗子糕、栗子罐头等食品,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07年,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对板栗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很多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打出了自己的绿色品牌。2009年,集安板栗产品直接收入4800余万元,新增加就业岗位2000多个,成为吉林省著名的板栗产品集散地。
发展板栗还带火了集安的农业生态观光游。板栗花、果、树都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它的花期长,花白似玉,果实形态美观。无论春秋,到集安旅游的人都要到板栗林里转一转。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集安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吉林省集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确定集安板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通知》(集政办发〔2007〕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太王镇、麻线乡、榆林镇、凉水朝鲜族乡、大路镇、通胜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所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集安板栗”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