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门特产喇嘛肉粥介绍
“喇嘛粥”过去是指寺庙内由喇嘛用肉、骨头和米熬的粥,所以叫“喇嘛粥”,起源于蒙古佛教喇嘛寺庙活动,一般是用羊肉熬成的玉米粥、小米粥、大米粥等,由喇嘛施舍给香客、施主。“喇嘛粥”不仅仅是在寺庙喇嘛熬制,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蒙古人爱吃的饭食了。
喇嘛粥营养价值
吃这种肉骨头粥可大补元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吃粥是药物治疗时最有效的辅助方法。
曹慈山论粥最祥,“粥能宜人”是其基本观点。可见“喇嘛粥”也是吃的最高境界之一。
喇嘛粥基本信息
“喇嘛粥”又称为“喇嘛肉粥”。
因为是喇嘛用肉、骨头和米熬的粥,所以叫“喇嘛粥”。
“喇嘛粥”,起源于佛教寺庙,一般有羊肉玉米粥、羊肉小米粥、羊肉大米粥等,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历史上,凡是王公组织的祭祀敖包和那达慕活动,由王府安排肉粥熬制,如果是区域性农牧民组织的祭祀活动,由组织者安排肉粥熬制。查干花等地的敖包祭祀和那达慕活动,都是由村民组织负责肉粥熬制,供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食用。这种百人、千人、甚至于共食肉粥的场面可谓叹为观止,这种千百年来传承的习俗也是值得考究的文化现象。
“喇嘛肉粥”长期以来成为蒙古人爱吃的饭食。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小年),有些农牧民家庭还要煮肉粥吃。
喇嘛粥制作方法
熬肉粥时,先把下锅的肉砍好,骨肉分开。骨头炖好后捞出,放到大木缸里。再把肉下到锅里,待到肉炖熟后也捞出放到木缸里。这时往油汤里下米。米事先洗净装入木袋子里。熬一次粥需用二千多斤小米或是糙米,用许多人排成行扛到锅边放进锅里。用七八尺长的木锹翻搅,开锅后撤火闷熟。待熟好后再把木缸中的肉和骨头放进粥里和好。临开饭时要在粥上撒上一层黄油,用长马勺从锅里盛出来倒入木桶里。盛出一层后再浇上黄油。如此下去,吃完为止。
喇嘛肉粥补充介绍
-肉粥
-原先是不吃肉的,-吃肉相传是被逼出来的。康熙八年,距阜新市约三十公里处的乡村,建筑起了一座大庙,起名瑞应寺。瑞应寺经不断扩建完善,形成了一座恢宏的藏式建筑群,鼎藏时期,有名的-三千六,无名的-赛牛毛。为了解决众多-吃饭问题,瑞应寺的-派大-扎嘎去北京铸造大锅。扎嘎在北京住了一年零九十九天,经百般努力,铸成了一口能供八千人吃饭的大铜锅,又经千辛万苦,将大铜锅运回了瑞应寺。寺庙里的大小-都十分高兴。大-扎嗄更为欢喜,他认为自己铸锅有功,定会受赏。可是-没有封赏他。大-很窝火,不久便气死了。他死后,阴魂不散,在寺院里闹鬼。被迷上的-大吵大闹、又哭又笑,折腾得全寺院不得安宁。为此-领着众-祈祷,念《甘珠经》驱邪,跳查玛舞赶鬼,可是均无奏效,把-和众-愁坏了。正在没办法的时候,一个小-找到了-,说:“-,我有个办法能治住大-的阴魂,但怕说错了-怪罪。”-一听赶忙安慰小-:“你尽管说来,本佛一定不怪。”小-说:“咱们-教从来不吃肉,我想从现在起咱们开始吃肉,荤通七窍,大-的阴魂就不敢附体了。”-把眼珠转了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说:“那今天把粥锅里放上一些肉,熬肉粥吃,看看灵不灵。”全寺院的-吃肉粥后,果然驱走了大-的阴魂。从此,不但瑞应寺的-吃肉粥,别的寺庙-也吃起了肉粥。由于-肉粥-火慢熬,不但米稠肉烂,而且肉不腻人香甜可口,很快流传到民间,成为待客的佳品。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喇嘛肉粥”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