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特产武定府酱菜介绍
山东滨州惠民县城,清朝为武定府治。这里生产的酱菜以色泽鲜艳、咸中带甜、甜中微咸、酱香味浓、清香可口而驰名全国,人称“武定府酱菜”,是山东地方传统名产之一。武定府酱菜的生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这里的酱菜作坊就很兴盛。至清朝。“仙泉居”、“福元居”、“元香斋”、“大同”、“天顺栈”等酱园成为远近驰名的店堂商号。
武定府酱菜历史发展
明代天启年间,惠民城内(当时为武定州治)就出现了一些酱园商号。后有“仙泉居”、“无香斋”、“大同”等八家有名的商号延续下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仙泉居酱园的产品多次进贡朝廷。因惠民城为武定府治所,故以“武定府酱菜”冠名。抗美援朝期间,武定府酱菜作为慰问品批量运往朝鲜,受到中朝官兵称赞。传统武定府酱菜品种主要有磨茄、包瓜、糖包、酱桃仁、杏仁、水晶莴苣、酱黄瓜、酱花生仁、合锦菜、酱地环、虎皮菜、百工皮等30余种。武定府酱菜之所以久负盛名,是因为它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鲜、甜、脆、嫩的特点和色、香、味、体的突出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惠民县酱菜厂。1978年后,惠民县酱菜厂恢复了“仙泉居”老字号,惠民镇酱菜厂也重新起用“元香斋”商号。1997年两厂在发掘传统品种,整理传统配方与工艺的同时,又开发了酱两仁、酱三样、多味辣菜、酱芦笋、酱香菇等新品种,使武定府酱菜形成糖醋类、酱制类、泡渍菜、豆制品类4大系列50多个品种。2000年产量3000吨,是建国前的300倍。1988年武定府酱菜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94年以来,武定府系列酱菜被评为“山东传统名特食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
武定府酱菜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武定府酱菜
申报人/申报单位:滨州市惠民县
遗产级别:县
武定府酱菜补充介绍
惠民县腌制酱菜的历史悠久,兴于明,盛于清。发展到清代中叶,已成为邑之特产,远近闻名。当地人探亲访友,外地来往客商无不带几篓“武定府小菜”作为礼品分赠给亲朋好友。武定府酱菜,又称为武定府小菜。因惠民城是州府驻地,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州为府,故以“武定府小菜”冠名。武定府小菜作为一种商品、礼品、贡品,被世人所青睐。又因其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获得“贡呈小菜”之美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武定府酱菜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现代工艺,研制成了独一无二的武定府酱菜,相继推出了一批老字号品牌,使武定府酱菜形成了糖醋类、酱制类、泡渍类、豆制品类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多年来,武定府酱菜连续获得省优、部优产品奖。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铜牌,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被评为“山东传统名优特产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山东省老字号”、“山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山东省情网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武定府酱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