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特产大口胭脂鱼介绍
大口牛胭脂鱼(学名:Ictiobus Cyprinellus)是胭脂鱼科、牛胭脂鱼属鱼类。体纺锤形,侧扁。头宽而钝。口端位,口裂较大,无须。眼较大。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两侧。 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有4对全锶,第5对锶弓退化。体表被有覆瓦状鳞片,具光洚。背部褐绿色,至腹部颜色逐渐变浅。腹部无腹棱。侧线起始于头部鳃盖开口处上缘。背鳍外缘平直,且向后倾斜,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基本相等。背鳍一般以第1根分枝鳍条最长,到第7根分枝鳍条逐渐变短,其后的分枝鳍条基本等长,形成一个向斜上方开口的“V”形。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基点位置稍在对应的背鳍起点之后,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基末端基本相对,臀鳍末端到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两叶等长。体侧线上部绿色,后下部墨绿色。幼鱼及成鱼背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光鳞片,腹部白色。
大口牛胭脂鱼栖息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中。通常集群栖息于流动缓慢的在河流中,也能够在内陆湖泊和水库中生存。属温水性鱼类,适应性较强,可生存的水温0~41.5℃,最适生长水温18~32℃。在此温度范围内摄食旺盛并集群;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兼食底栖动物。原产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苏利河和伊利湖等大型湖泊中。在中国主要养殖在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
大口牛胭脂鱼形态特征
背鳍Ⅲ-23~27;臀鳍Ⅲ-9;纵列鳞27~41;鳃耙60~80;下咽齿1行,数目多。
体纺锤形,侧扁。头宽而钝。口端位,口裂较大,无须。眼较大。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两侧。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有4对全锶,第5对锶弓退化。体表被有覆瓦状鳞片,具光洚。背部褐绿色,至腹部颜色逐渐变浅。腹部无腹棱。侧线起始于头部鳃盖开口处上缘,然后下行经过鱼体中位到达尾柄末端。背鳍外缘平直,且向后倾斜,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基本相等。
背鳍一般以第1根分枝鳍条最长,到第7根分枝鳍条逐渐变短,其后的分枝鳍条基本等长,形成一个向斜上方开口的“V”形。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基点位置稍在对应的背鳍起点之后,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臀鳍起点与背鳍基末端基本相对,臀鳍末端到达尾鳍基部。尾鳍分叉,上、下两叶等长。
体侧线上部绿色,后下部墨绿色。幼鱼及成鱼背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光鳞片,腹部白色。
大口牛胭脂鱼主要价值
大口牛胭脂鱼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它具有个体大、生长快、抗逆性强和肉味美等优点,被许多国家引进养殖或作为水库、湖泊放流的主要品种。大口牛胭脂鱼的含肉率69.3~72.9%,蛋白质含量17.99-18.03%,氨基酸组成:谷氨酸(GLU)2.74%,天门冬氨酸(ASP)1.86%,甘氨酸(GLY)1.02%,丙氨酸(ALA)1.08%等。四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合计为6.7%。
大口牛胭脂鱼栖息环境
大口牛胭脂鱼栖息在各种各样的淡水栖息地中。通常集群栖息于流动缓慢的在河流中,定期的春季洪水为其提供了产卵的栖息地。也能够在内陆湖泊和水库中生存。在夏季,该物种迁移到水库上游部分的温暖浅水湾中,而在秋季和冬季寻找更深的水。大口牛胭脂鱼虽然天生是底栖的深水物种,但可能生活在中上层。
大口牛胭脂鱼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ver3.1)——无危(LC)。
大口胭脂鱼补充介绍
美国大口胭脂鱼鱼肉细嫩,营养价值高,养殖条件要求低,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是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该鱼可作为鲤鱼的替代品种,更是倍受养殖群众的欢迎。
泰安市从1996年开始引进该品种,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掌握了美国大口胭脂鱼的繁育养成技术,为大口胭脂鱼的推广养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全市推广养殖面积1000余亩,池塘养殖亩产500千克。为了探索美国大口胭脂鱼养殖水域,又在黄前水库进行了大水面放养,据抽样检测,大口胭脂鱼在水库中也能较快生长,当年投放的鱼种,个体可达300克以上。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大口胭脂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