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特产略阳杜仲介绍
略阳杜仲,陕西省略阳县特产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陕西南部的略阳县是杜仲的原产地、适生区。通常认为杜仲起源于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岭山脉。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地理交通欠发达,保护了许多物种的种质资源,杜仲就是其一。略阳杜仲成品呈平板状,断面银白色胶丝致密,内皮色泽鲜亮,有效药物成分含量高。
2008年12月1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略阳杜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略阳杜仲历史渊源
综述
略阳杜仲种植历史悠久,从近代以前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时的杜仲主要产地在陕西汉中、商州(即陕西南部秦岭南坡),山西省长治市以北(吕梁山),四川省巫山县(巴山)、湖北省宜昌(神农架)等地,主产山区。近代书籍和考证(冯风、周政贤等杜仲专家教授考证)中可以看出:杜仲的天然分布区就在陕西四川的秦(岭)巴(山)山区、湖北北部、湖南西北这些都是杜仲中心产区。
在销售上,略阳是关中通往巴蜀的主要道路之一,也是嘉陵江和汉江水的发源地之一,昔日水陆交通繁忙。略阳有嘉陵江航道通四川,西可沿着沮水,有一条古道,称为沮水道进入汉江航运,清朝以前销售以商号或纳贡方式以水运汇集到武汉汉口和重庆嘉陵江口,再运往全国,因此,药界形成了“汉仲”和“川仲”之说。略阳虽建县较早,但遗留下来的县志最早是在嘉靖年间的现藏上海天一阁藏的“明代方志选刊”《略阳县志》记载有杜仲;另在清末的《略阳县乡土志》中也记载有杜仲、柴胡“系大宗由白水江运四川销行”等中药材的销售记载。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曾对此控购,后来大规模发展后,杜仲皮和叶成为自然流通产品,杜仲叶大量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光绪《大宁县志》关于药材种植的记载:杜仲,俗呼其树曰丝棉,种子成苗,移植空地,经十余年始可剥皮,树以老而佳,野生者尤良,行销甚远。
西汉时期(前111年)
杜仲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产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汉中(陕西省南部汉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生上虞(山西省平陆县)及上党,汉中”。
宋金元时期(960年—1368年)
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备用本草》:“……一名思仲,一名木棉,生上虞山及上党,汉中……”。
宋·艾晟刊订、唐慎微原著《大观本草》:“……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明·陈嘉谟撰《本草蒙筌》:汉中产者第一,脂厚润者为良。
明·刘文泰等纂《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别录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清·汪昂编撰《本草备要》:“出汉中。厚润者良。”
清·黄宫绣纂《本草求真》:“出汉中厚润者良,去粗皮”。
清·汪訒庵撰《本草易读》:“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
近现代
韩维恒编《中药正名集》:“杜仲〈中药志〉主产于四川绵阳、平武、青川,陕西西乡、宁强、略阳,湖北襄阳恩施,河南洛阳、南阳,贵州毕节、赤水、云南永善、镇雄等地。”
汉中植物所《汉中植物名录》:“汉中是杜仲的原产地,分布广泛。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中国特有,分布于华中、华西、西南及西北各地,现广泛栽培”
西北植物所编著《秦岭植物志》:“秦岭南坡各县均有栽植,偶有野生,以陕西的略阳,宁强较多……”
略阳杜仲产品特点
杜仲是第四冰川期在秦岭南坡遗留的稀有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约50厘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内含橡胶,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叶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种子扁平,线形,长1.4—1.5厘米,宽3毫米,两端圆形。早春开花,秋后果实成熟。
略阳县是杜仲的原生地、适生区,是杜仲的中心产区,发展历史悠久,略阳国家级杜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所产杜仲色泽鲜亮、有效成分高。皮呈平板状,外皮粗皮少,断面银白色胶丝致密,灰褐色,内皮色泽鲜亮,紫褐色。味微苦。
检测报告显示略阳杜仲皮松脂醇二葡萄糖苷(C32H42O16%)有效成分含量最高0.55,最低0.13,总数据平均0.37,高于国家标准3.7倍;杜仲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3.18,最低1.85,总数据平均2.44,远远高于国家标准30.5倍;产品均未含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属于绿色产品,其理化品质均优于国家标准,所以略阳杜仲自身品质都属上乘。略阳杜仲皮标样被录入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延用),2003年率先取得国家有机杜仲食品认证。
略阳杜仲产地环境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坐落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嘉陵江上游,秦岭南麓西段,汉中盆地西缘,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介于东经105°42′—106°31′,北纬33°07′—33°38′之间,是国家南北地理位置的分界线和南北气候交汇点,气候温和,境内生物种群繁多,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被药物学专家称之为“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也因此享有“生物基因库”、“种质资源库”和“天然药库”的美誉。全县有药用动植物143科489种,其中种子植物424种、孢子植物19种、动物药材46种,仅国家挂牌收购的就有17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42种野生中药材,在略阳境内分布的就有12种。
独特的秦岭南麓自然风貌为略阳杜仲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年均气温13.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很适宜杜仲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略阳受到季风性气候和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加上秦岭的地理阻挡,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降雨充沛,雨期及降雨量都达到了杜仲生长的最佳水平;略阳年平均光照1558小时,无霜期236天,也完全符合杜仲生长习性;同时,土壤PH值在5.4—7.9之间,为砂壤土、棕壤土及黏壤土,符合杜仲生长对土壤PH值(5.0—7.9)和土壤种类的要求。此外,杜仲多种植在山坡,为半野生生长,抚育施肥为绿肥,无农药污染,所产杜仲皮、叶、籽、苗均为绿色安全产品。
略阳杜仲产品荣誉
2000年,略阳县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杜仲之乡”。
2003年,“秦仙”牌杜仲有机特种茶,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杨凌分中心有机种植基地和有机加工厂认证证书。先后荣获首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七五”星火计划奖、陕西省第三届新技术成果金奖。
2008年12月1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略阳杜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0年,略阳国家级杜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
略阳杜仲地理标志
略阳杜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略阳县城关镇、横现河镇、金家河镇、郭镇镇、西淮坝乡、接管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黑河坝乡、两河口镇、仙台坝乡、观音寺乡、渔洞子乡、白石沟乡、九中金乡、徐家坪镇、马蹄湾乡、白水江镇、白雀寺乡、乐素河镇、史家院乡等2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种源
杜仲科杜仲属杜仲。
(二)立地条件
土壤为棕壤土,土层厚度>45厘米,pH值5.4至7.9,土壤有机质含量≥1.0%。
(三)栽培管理
1.苗木繁育:选择优良品种接穗,砧木为当地一年生实生苗嫁接育苗或采用优良品质种子实生繁殖育苗。
2.栽植:每年春栽(3月)或秋栽(11月),栽培密度≤3330株/公顷(定植密度:1.5×2米的株行距)。
3.施肥:每年每株施有机肥≥2.5千克。
4.树形:主干形。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种植15年后方可开始采收,采收周期≥5年,采收时间为5月下旬至7月上旬。
(五)加工
1.工艺流程:剥皮→层层重叠压紧→闷压发汗→晒干→刨去粗皮→分等→打捆包装。
2.主要环节技术要求:
(1)闷压发汗:将杜仲铺直平放在地板上,放上木板,压实,盖上草帘;
(2)晒干:观察内皮变化,待内皮变为紫褐色,取出晾晒,晒至水分含量≤11%。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皮呈平板状,外皮粗皮少,断面银白色胶丝致密,灰褐色,内皮色泽鲜亮,紫褐色。味微苦。厚度≥0.5厘米。
2.理化指标:松脂醇二葡萄糖苷≥0.15%,醇溶性浸出物≥11%,水分≤13%。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略阳杜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略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略阳杜仲补充介绍
杜仲是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为中药材。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杜 图1 略阳杜仲干制品
.仲有:“味辛,平、无毒。治腰脊痛,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之药效,是传统名贵中药材。
陕西略阳是杜仲的原生地、适生区,是杜仲的中心产区,发展历史悠久,自1983年全国木本药材会议上国家把略阳确定为杜仲重点基地县以来,略阳利用长防长治、扶贫开发、拍卖四荒地、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给予,大力发展既能作药材又能保护环境的乔木树种。2008年全县地存杜仲58.6万亩(1.29亿株,人均4亩890株),占全国杜仲地存总量的1/8,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杜仲之乡”。. 2008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略阳县杜仲种植面积达3.6万公顷,存量1.29亿株,占全国杜仲产量的12.5%,是全国第一杜仲大县。
保护范围
略阳杜仲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略阳县城关镇、横现河镇、金家河镇、郭镇镇、西淮坝乡、接管亭镇、何家岩镇、硖口驿镇、黑河坝乡、两河口镇、仙台坝乡、观音寺乡、渔洞子乡、白石沟乡、九中金乡、徐家坪镇、马蹄湾乡、白水江镇、白雀寺乡、乐素河镇、史家院乡等21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略阳杜仲”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