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特产猪苓介绍
猪苓多孔菌(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 )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多年生真菌。埋生于地下,呈现不规则块状,菌核表面有白色、灰色和黑色,菌核分为表皮和髓质,髓质由菌丝黏连交织而成,菌核表皮细胞趋于木质化,子实体由生殖菌丝、骨架菌丝和联络菌丝组成,菌盖白色圆形,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层鳞片状,呈放射状,触摸有软毛绒感觉。子实体的大小与隐生在地下的菌核大小有关。担短棒状,光滑透明无色,顶生四孢子。孢子卵圆形,光滑无色。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斜坡山区,于半阴半阳坡地野生林中,在落叶与杂质没有规律的浅层土下生长,喜欢凉区潮湿的野生森林。
猪苓多孔菌性甘,味淡、平。归肾、膀胱经。主要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肝损伤、抗菌等作用。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无危(LC)。
猪苓多孔菌形态特征
菌核: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形成的一种球状共生体,多年生,埋生于地下,呈现不规则块状,一般直径3-15cm,菌核表面有白色、灰色和黑色3种,实际上它们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白苓也就是新苓,含水分较多,质地软,微量物很少。灰苓表皮土黄色,光泽灰暗,质地松柔,有一定韧性和弹性,横切面白色。黑苓表皮黑色,质地密有韧性和弹性,横切面白色或土黄色。菌核分为表皮和髓质,髓质由菌丝黏连交织而成,内含晶细胞。菌核表皮细胞趋于木质化,以保持水分和防止有害微生物侵染。
子实体:子实体由生殖菌丝、骨架菌丝和联络菌丝组成,多发生于夏秋季(7-9月)。菌盖白色圆形,直径1-5厘米,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层鳞片状,呈放射状,无环纹,触摸有软毛绒感觉。菌管长2-3厘米,管口圆形或多角形,管口面白色或浅黄色。子实体的大小与隐生在地下的菌核大小有关。猪苓多孔菌的生殖菌丝具有繁殖和分化菌丝、组织、聚合菌丝的功能,在子实体各部位均有分布。骨架菌丝不分枝,连续的厚壁菌丝由3层组成,多分布于菌盖中。联络菌丝在子实体中最多,液泡化,产生新生物。
担子及担孢子:生殖菌丝产生担子,担子产生小梗,小梗上形成担孢子。脱离小梗的担孢子呈椭圆形,脐部扁平,基部仍附有部分小梗的胞壁,弹射孢子后的小梗顶端隆起。担子短棒状,(17.0-21.5)微米×(5.6-8.0)微米,光滑透明无色,顶生四孢子。孢子卵圆形,(7.0-10.0)微米×(3.0-4.2)微米,光滑无色。
猪苓多孔菌主要价值
性甘,味淡、平。归肾、膀胱经。主要有利尿、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肝损伤、抗菌等作用。
猪苓多孔菌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无危(LC)。
猪苓补充介绍
猪苓 亦称“野猪 粪”。为多孔菌科,适生于有密环菌叶树根部署(如柞树、漆树、柳树及山毛棒科植物等),喜肥沃、潮湿、富含腐植质,排水良好,阳坡的土壤。呈不规则的块状,表面凸凹不平,黑褐 色,内部白色或淡黄色,具有多年生,个头大,产量高,汁丰质优的特点。有的形状如猪、如人、似马、牛,故有猪苓仙翁、水牛射马之称。
猪苓在药材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临床常用而又紧缺的药物之一。其成份含有麦角留醇、多聚 糖化合物和蛋白质等,性平无毒。味甘,有渗湿利水之效。临床上常用治疗水肿胀满、淋浊脚气、小便不利等各种疾病。且用量小,疗效高,为临床医师的手边要药。同时,猪苓的经济价 值也高。野生猪苓靠自已本身的寄生能力在适宜环境下生长繁殖,人们只需花一点采挖的工夫,就会得到大量的者收入。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猪苓”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