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荣特产麻黄草介绍
草麻黄(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
分布于中国(吉林、内蒙古、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甘肃、宁夏、河南西北部及陕西等省区)、蒙古、俄罗斯联邦(赤塔、布里亚特共和国)。适应性强,习见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处,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群落。
草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仅次于木贼麻黄。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此在药用上所用的数量往往较木贼麻黄为多,为中国提制麻黄碱的主要植物。
草麻黄形态特征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多为3-4厘米,径约2毫米。叶2裂,鞘占全长1/3-2/3,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过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侧枝顶生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苞片4对,下部3对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对合生部分达1/2以上;雌花2,胚珠的珠被管长1毫米或稍长,直立或先端微弯,管口隙裂窄长,约占全长的1/4-1/2,裂口边缘不整齐,常被少数毛茸。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
草麻黄主要价值
草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仅次于木贼麻黄。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此在药用上所用的数量往往较木贼麻黄为多,为中国提制麻黄碱的主要植物。
茎枝入药。能发汗、平喘、利尿。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咳嗽、气喘、浮肿尿少等症。根有止汗的作用,治自汗盗汗。全株含多种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1-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麻黄碱,麻黄副碱。此外含鞣质,挥发油。油中含1-松油醇、a-松油醇。草麻黄的“果实”(实为肉质苞片)生物碱含量甚低,可小量食用。
草麻黄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ver3.1)——无危(LC)。
草麻黄为吉林省Ⅲ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也明令禁止采集野生资源。
麻黄草的采集、收购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集、收购麻黄草,麻黄草收购单位只能将麻黄草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
草麻黄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厘米;穴播穴距30厘米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厘米,播后浇水,约经15日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厘米,按株距30厘米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麻黄草补充介绍
位于马头山麓长城脚下的十三边,盛产中草药材——麻黄草。十三边的麻黄草茎粗而壮,实面长是上等佳品,曾被当地人誉为“麻黄之王”。
麻黄草喜温耐旱,适应性强。宜于在古荒未垦的向阳山坡丘陵地生长。十三边村周围古荒丘陵多,向东、向南延伸的古长城上更是麻黄生长茂盛之地。过去每当“白露”节气过后,周边村庄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十三边采割麻黄草出售。尤其家境贫困的孩子们为交学费,为买纸笔砚墨,利用节假日采拔麻黄草。因此十三边的麻黄草,既是制药的“宝草”,又是扶贫解困、资助贫困山庄孩子们上学的“神草”。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麻黄草”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