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特产

三江牛

三江牛特产照片

汶川特产三江牛介绍

脊索动物门动物

分布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等地。1981年存栏3万余头。毛色以黄为主,次为黑色、草白色。头大额宽,角短向上,颈肩结合好,垂皮发达,前躯发育良好,胸较深宽,肩峰稍高,中躯较长,后躯较平直,臀部肌肉较丰满,母牛后躯略高于前躯。四肢稳健,筋腱明显,蹄平整坚实。

三江牛未来发展

三江县有养牛的传统习惯,历史悠久,历史以来主要是以养殖劳役耕牛为主。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三江农民的养牛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养牛不仅仅只是为了耕田种地,而是作为一种经济收入手段被众多农民所接受。对三江农民来说,养牛作为一种商品开始进入市场,人们渐渐开始了肉牛商品交易,活牛交易市场也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湘、黔、桂三省(区)的接边地区,有牛交易的历史基础,活牛交易市场发育迅速,形成了该县的独峒、同乐、富禄等三个活牛交易市场。三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整合这一资源优势,提出了发展“一头牛”产业。特别是“九五”以来,把肉牛产业作为全县“一片茶、一根竹、一个果、一头牛”农村经济四个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和扶持。通过采取科学养殖、改良品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设活牛交易市场、强化流通服务等措施,使肉牛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全县每年活牛存栏数保持在9.5万头左右,出栏数保持在3.5万头左右。

2002年以来,进行黄牛品种改良14635头,产牛仔6919头,种植桂牧一号、新银合欢、羽叶结明等优质牧草15335亩。全县建立有独峒、同乐、富禄等三大活牛交易市场,也是湘、黔、桂三省(区)接边地区最大的三个活牛交易市场,年活牛交易量达12.5万头左右。肉牛产品加工企业“三江县桥牌实业有限公司”2005年列为柳州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精包装的牛肉产品已走进各大中城市超市。

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一头牛”正在演绎成为三江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江牛走南闯北打天下,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牛越养越肥,产业越做越强,三江的“牛”越来越“牛”。

三江牛品种特征

三江牛头大,额较宽,角短向上、形如竹笋。垂皮发达,有皱褶。前躯发育良好,胸较深宽,肩峰稍高;中躯较长,腹圆大而不下垂;后躯较平直,臀部肌肉较丰满但欠宽,母牛后躯略高于前躯。四肢稳健,筋腱明显,前肢直立,后肢形如弓,步伐轻快,蹄平整,蹄质坚实,蹄叉紧。皮肤稍厚,但不失弹性。毛细,毛色较为一致,以黄色为主,约占68.0%,次为黑色和草白色。

三江牛产地及环境

三江牛主要产于四川盆地西北边沿山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漩口、白花和映秀等乡、镇,以里石河、溪河、二河三条溪江汇合处所产者较好,故名三江牛。主要产区位于岷山、邛崃山交错的峡谷地带,海拔625~78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0.9~14.1℃,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2~23.4℃,年降水量850~1309毫米,相对湿度为83%,无霜期236天。产区有广阔的放牧地,有占总面积5.6%的草地和占总面积34%的疏林、灌木地;另有占总面积1.9%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大豆等作物。牛在配种、妊娠、哺乳期间,有精料补饲。

三江牛补充介绍

  三江牛主要产于四川盆地西北边沿山区,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漩口、白花和映秀等乡、镇,以里石河、溪河、二河三条溪江汇合处所产者较好,故名三江牛。现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理县、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 温江地区北部山区均有分布。

  据《太平寰宇记》载,主要产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已开始养牛。现今的三江牛,是在当地优越的生态条件下,经羌、藏、回、汉等民族长期选育而成。

  三江牛主要产区位于岷山、邛崃山交错的峡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产区有广阔的放牧地,有占总面积5.6%的草地和占总面积34%的疏林、灌木地;另有占总面积1.9%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大豆等作物。牛在配种、妊娠、哺乳期间,有精料补饲。此外,产区临近成都平原缺牛区,大邑、崇庆、灌县等地历来有向产区租牛使役的习惯,产区农民就以收取“牛租米”作为当地细粮的主要来源,更促进对役用体型特征和性能的选育。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三江牛”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三江牛”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