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特产金堂羊肚菌介绍
金堂羊肚菌,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堂羊肚菌,鲜品:形态完整,大小均匀。菌盖长、菌肉厚,顶稍尖;菌盖淡黄褐色,表面凹坑纵向排列,由横脉相连。菌柄粗短、中空,近白色;干品:形态完整,大小均匀。菌盖长、菌香浓,顶稍尖;菌盖褐色,表面凹坑纵向排列,由横脉相连。菌柄粗短、中空,黄白色。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 金堂羊肚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金堂羊肚菌历史渊源
20世纪70年代末,金堂县就有菌农自发试种羊肚菌。
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堂县加大对羊肚菌菌种和种植技术的研究,金堂县食用菌协会组织专家和种植能手试种羊肚菌并获得成功。
2012年,金堂县与四川农业科学院开展院县合作,实现了羊肚菌商品化栽培。
金堂羊肚菌产品特点
金堂羊肚菌,鲜品:形态完整,大小均匀。菌盖长、菌肉厚,顶稍尖;菌盖淡黄褐色,表面凹坑纵向排列,由横脉相连。菌柄粗短、中空,近白色;干品:形态完整,大小均匀。菌盖长、菌香浓,顶稍尖;菌盖褐色,表面凹坑纵向排列,由横脉相连。菌柄粗短、中空,黄白色。
项目
指标
鲜品
干品
水分,%
≤92.0
≤12.0
蛋白质,%
≥22(以干基计)
金堂羊肚菌产地环境
金堂羊肚菌产自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堂县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两大褶皱带,成都平原东沿,川中丘陵西缘,龙泉山脉中段由东北转向西南横卧县域中部,形成西北高逐渐向东南降低的地势。县域位于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接壤地带。地域由平坝、丘陵、低山组成,西北部属川西平原,冲积平坝与浅丘占幅员面积的14.7%;东南部属川中丘陵区,丘陵占74%;中部低山11.3%。地势最高峰在栖贤乡尖山村老牛坡,海拔1048.7米;最低处在云合镇江龙桥村,海拔386米。
金堂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乏日照,平均风速小,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春来较早、夏长、秋冬短的特点,适宜种植羊肚菌。
金堂羊肚菌产品荣誉
2017年11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金堂羊肚菌”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金堂羊肚菌地理标志
金堂羊肚菌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福兴镇、淮口镇、三溪镇、金龙镇、高板镇、清江镇、官仓镇现辖行政区域。
品种
“川羊肚菌”系列
立地条件
海拔400米~800米,地势平坦,土壤pH值宜为6.5~7.5,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田地。
栽培管理
播种:每年的11月至12月,气温稳定在10℃~15℃时播种,每亩栽培种用量500瓶(460毫升)。
摆转化袋:每亩均匀地摆放1600袋,沟播的顺沟摆放。至出菇前移出。
发菌管理:发菌温度控制在10℃~18℃。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
出菇管理:空气湿度控制在85%~90%。早晚各通风1次,每次通风时间为25分~35分。保持弱散射光。
采收:当子实体出土7~10天,在子囊果的蜂窝状凹陷部分基本展开,顶部开始变黄时及时采收。采摘时用刀具从菌柄基部与土壤的交接处整齐切断。
生产用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禁止要求:出菇期严禁使用化学农药、病虫防治采用物理、生物方法灭杀。
干制
取鲜品均匀摊放在竹筛上,放入烘干箱烘干,箱内温度控制在50℃(±2℃),烘干4~5小时。
金堂羊肚菌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金堂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金堂羊肚菌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金堂羊肚菌补充介绍
金堂羊肚菌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福兴镇、淮口镇、三溪镇、金龙镇、高板镇、清江镇、官仓镇现辖行政区域
《金堂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金堂羊肚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金堂府函〔2016〕58号
金堂县地方标准: DB510121/T009-2015
《金堂羊肚菌种植技术规范》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金堂羊肚菌”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