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特产

煎茶竹丝茄

煎茶竹丝茄特产照片

双流特产煎茶竹丝茄介绍

煎茶竹丝茄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特产

煎茶竹丝茄,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煎茶竹丝茄”是煎茶街道最为知名的农业特色产品,据考证,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大规模种植和发展也有几十年历程。品种由辖区内的种植户自行选育复壮,具有皮薄,独特口感,可生吃,味微甜,质地细嫩等特点。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煎茶竹丝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煎茶竹丝茄历史渊源

据历史记载,煎茶竹丝茄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其以优异的品质在清代曾作为贡品选送宫廷。

20世纪70年代,煎茶竹丝茄进行了选种复壮。

20世纪90年代,煎茶竹丝茄开始大规模种植。

为保护和振兴煎茶竹丝茄产业,煎茶街道在生产条件优质、有种植传统的区域引导打造了煎茶竹丝茄产业基地。项目区地处平安村、沿溪村,国道213西侧、鹿溪河两岸,其中高标准核心示范区300亩(集中开展技术集成和生产示范),外围连片种植区1000亩,带动煎茶及周边综合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

煎茶竹丝茄产品特点

煎茶竹丝茄植株高1.3—1.4米,开展度70—80厘米,分枝性较强;茎叶浅绿上有紫红色条纹,叶缘微凸波状,叶片卵圆形;花淡紫色,第一花生于7一l1节;果柄和萼片浅绿色,上有根多短剌和褐色斑纹;果实长棒形,纵长20—25厘米,横径6.0—8.0厘米,单果重300—400克,果皮浅绿色带紫色条纹,果皮薄,果肉浅绿色,组织松软,质地细嫩,水份少,味甜,籽少,品质好。中熟种,定植移栽到开始收获50—60天,耐热、抗病力较强、适应性广,越夏栽培亩产5000—6000千克。

煎茶竹丝茄的皮很薄,一般的茄子如果连皮做菜的话会口感稍差,但竹丝茄的口感却十分独特,味道稍稍有些回甜,口感十分的细腻爽滑,不太像蔬菜给人的感觉,就因为它皮薄、味甜、质地细腻这些特点,也让竹丝茄可以作为水果生吃。

煎茶竹丝茄产地环境

天府新区煎茶镇位于成都市东南丘郊,地理地貌独特,四周为浅丘山地,中间为巨大的平坝,镇内丘陵与平坝相交错,青山秀水,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38%,被誉为“绿色煎茶”。煎茶镇土地肥沃,镇内有两条无污染的自然河:鹿溪河和罗堰河,东风渠水系流经全镇每个角落,各具特色的小Ⅱ型水库10个,塘堰500口,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煎茶竹丝茄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基础。

煎茶竹丝茄产品荣誉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煎茶竹丝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煎茶竹丝茄地理标志

煎茶竹丝茄地域保护范围

煎茶竹丝茄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煎茶鸿湘村、老龙村、青松村、茶林村、沿溪村、尖山村、五里村、高庙村、平安村、鹿溪河村现辖行政区域。

煎茶竹丝茄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煎茶竹丝茄

二、立地条件

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80天左右,年均相对湿度82%,土壤为水稻土、黄壤土,pH值在6.8—7.3之间。

三、栽植管理

1.育苗:春早熟栽培,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塑料棚冷床育苗。一般露地栽培,2月上旬,塑料棚冷床育苗。夏秋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中上旬,塑料棚避雨和适当遮阴育苗和采用嫁接苗。

2.定植:露地栽培,气温稳定通过15℃为移栽适期。保护地栽培,土层深度10c米处地温稳定通过13℃时为移栽适期。栽培主要以稀植为主,栽植密度为亩植最多800株,株距:0.6米,行距:1.4米。

3.施肥:底肥每年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5000—6000千克,过磷酸钙50—10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追肥为定植缓苗后每亩追5千克尿素;开花至第一次采果期,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8—10千克;结果盛期,每采收一批果追肥一次,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5—8千克。

4.浇水:整个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应大水漫灌,提倡喷灌、滴灌、膜下灌溉。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根据商品果要求适时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形为细长条形或略弯曲,单果重400—600克,果实花纹如竹丝,肉质细嫩,生吃入口化渣,香甜爽口。

2.理化指标:总糖含量≥2.5%,蛋白质含量≥1.1%,粗纤维含量≥0.73%。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煎茶竹丝茄专用标志使用

煎茶竹丝茄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成都市天府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煎茶竹丝茄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煎茶竹丝茄补充介绍

  煎茶竹丝茄

  “煎茶竹丝茄”是煎茶街道最为知名的农业特色产品,据考证,种植历史已有200余年,大规模种植和发展也有几十年历程。品种由辖区内的种植户自行选育复壮,具有皮薄,独特口感,可生吃,味微甜,质地细嫩等特点。它融入了煎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优质栽培技术及人文因素,经过长期传承、挖掘、创新、培育而逐步发展形成,已具备地理标志产品的明显特征和保护价值。

  煎茶竹丝茄植株高1.4~1.6米,开展度80~100cm,分枝性较强,茎叶呈浅绿色,叶片卵圆形,边缘微微凸出波状,花淡紫色,果柄和萼片浅绿色。果实长棒形,上有短刺和紫色斑纹,纵长20~30cm,横径6~8cm,单果重400~600g,果皮浅绿色带紫色条纹,皮薄,果肉浅绿色,组织松软,质地细嫩,味甜,籽少,品质好。长势旺盛,生长期长(2月~11月),温室大棚可全年种植,采收期长,丰产性好。抗水涝、耐高温、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

  煎茶竹丝茄种植区分布在煎茶镇鸿湘村、老龙村、青松村、茶林村、沿溪村、尖山村、五里村、高庙村、平安村、鹿溪河村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煎茶竹丝茄”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煎茶竹丝茄”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