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特产会理金沙砚介绍
会理金沙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中难得的佳品。会理金沙砚以其石奇、眼多、纹富、艺精而饮誉中外。金沙砚与攀枝花苴却砚系同一砚种,石料同脉共生,分别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两岸的深谷之中。近年来,这一砚种经名人、专家鉴定,名动四方。方毅、溥杰、启功、董寿平、吴冠中等纷纷题词,称其为“砚中珍品”、“文房奇品”、“美石妙品”、“砚中瑰宝”。
会理金沙砚历史发展
金沙江砚石产于四川金沙江流域一带,古代称为“苴却”,历史上属云南省姚安府永和县管辖。因清光绪、宣统年间雕砚大师寸秉信在大姚县苴却街制砚,砚以产地命名,故称苴却砚。“苴却”本是一个彝族乡的名称,原属云南省永仁县管辖。现今则归属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苴却石产于四川境内金沙江西岸的陡崖中。江北的凉山州会理县亦有出产(在凉山州出产的苴却砚为了区别于攀枝花苴却砚,被部分业内人士更名为金沙砚、金沙江砚),其实原石均出自一脉。与平地镇相距不远。金沙江水蜿蜒奔突的悬崖峭壁上,蕴藏着长期浸润于水的一种砚材瑰宝“苴却石”。据说,在明清时期就有苴却古砚珍品问世。清宣统元年,苴却巡检宋光枢拿了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受到好评,从而成为文房珍品。但没过多久,苴却砚却失传了。由于地处荒僻,当广东高要县的端溪石,安徽歙县的龙尾石名震天下的时候,它却一直深藏于山中,不为世人所知,至宣统年间以它制成的砚台,才被人们发现,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选。但由于要在悬崖峭壁上取材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苴却石无法大量开采,被尘封了数十年,其间只有零星的开采,直到最近才进行了有规模的开发。
会理金沙砚收藏价值
赏砚与品砚的知识从唐代已经开始慢慢积累,从宋的苏易简《文房四谱》开始,欧阳修、蔡襄、沈括等名重一时的大家纷纷对端砚的品赏作出评议与论断。名家赏砚的传统与民间故老相传的品砚法则结合起来,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一门学问。
金沙砚文化吸引了一大批石痴砚痴,金沙砚的收藏价值是金沙砚文化向心力中最具有现代性的一部分。民间收藏家手中聚集了一大批最珍贵的金沙砚,其中不乏难以论价的珍品,大多数深藏于密室。砚台最早生产时完全着力于使用价值,砚形比较单调,以箕形为多,唐以后慢慢在制砚过程中加入工艺成分,开始从纯文房用具演变成实用工艺品。及至明清,鉴赏与收藏砚台的风气大盛,制砚工艺得到很大突破。进入现代社会,书写器具文化发生了彻底的变革,金沙砚向收藏、鉴赏等用途发展。金沙砚经历了由实用品到文玩之物的发展过程,它已经完成了一个转变,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比如作为馈赠礼物等,或者为收藏家鉴赏家所珍藏。虽然角色发生转型,金沙砚依旧保持着强大的文化活力。
会理金沙砚补充介绍
会理金沙砚以其石奇、眼多、纹富、艺精而饮誉中外。金沙砚与攀枝花苴却砚系同一砚中,石料同脉共生,分别产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两岸的深谷中。近年来,这一砚种经专家鉴定,称其为“砚中珍品”,“美石妙品”,堪与端砚媲美,在书画界久负盛名,历来为文人画士所珍爱。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会理金沙砚”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