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特产平武天麻介绍
平武天麻,是四川省平武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平武天麻,其鲜、干品嚼之都具有粘性,初味甘而后辛,其口味滞留口内较长时间难消去。鲜、干品都有一种特殊气味,有“土产唯宜药”之说。在唐代,平武天麻作为贡赋上交国家。平武天麻其有效药用成分天麻素平均含量超0.4%,达到药典2010版规定0.2%的两倍,最高达0.98%。
2013年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武天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平武天麻历史溯源
历史上对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约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赤箭(天麻)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霉、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川谷。
平武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气候、土壤条件独特,适宜多种地产药材种植。1980年前是零星种植,缺乏技术、资金,是中药材产业长期处在“瓶颈”状态,药材潜在价值难以体现。
1985年3月该地政府开始主导平武天麻产业的发展。平武是优质无公害天麻种植科技示范区国家中药材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的组成部分,该项目是四川启动中药材现代化工程首批项目之一,于1999年正式实施。
平武天麻产品特点
平武天麻其鲜、干品嚼之都具有粘性,初味甘而后辛,其口味滞留口内较长时间难消去。鲜、干品都有一种特殊气味,习称“马尿味”。平武天麻具有平肝息风,预防和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及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等药用和保健功效,其主要药用成分为“天麻素”的含量平均超过0.4%,达到药典2010版规定0.2%的两倍,最高达0.98%。
平武天麻产地环境
平武处于绵阳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3°50′~104°58′、北纬31°59′~33°02′。地处盆周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境内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脉、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山脉和近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龙门山脉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员面积的94.3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东南部最低处涪江二郎峡椒园子河谷海拔600米,两地高差近5000米。
平武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
平武天麻产品荣誉
2013年9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平武天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平武天麻地理标志
平武天麻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平武县现辖行政区域。
平武天麻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平武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平武天麻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一、品种
乌天麻、红天麻、乌红天麻杂交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米至2500米,土壤为黄棕壤至暗棕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5.5至6.5,腐殖质层≥1厘米,环境阳山地带。
三、栽植管理
⒈麻种培育与留种:
⑴有性繁殖育种:选用原产于平武县境内的单个重150克以上、粗短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无腐烂、顶芽健全无畸形的箭麻作种麻。
将种麻种下,待开花后人工同品种或红乌天麻相互授粉,朔果成熟后,及时播种于菌床上。精心管理温湿度,于次年栽培前取种,保证麻种生长时间,乌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不少于16个月,红天麻不少于6个月。
⑵无性繁殖留种:在栽培条件下乌天麻、红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无性繁殖的第1至3代白麻、米麻,作为麻种。
⒉蜜环菌、萌发菌及菌材的准备:按真菌菌种生产常规,进行一至三级菌种培养。第三级菌种直接用于生产,3月初,按30:1的菌材和菌种比例培养菌材或菌枝;在5月中旬前培养好有性繁殖育种用蜜环菌床或者菌材,7月中旬至8月底按菌材和菌种比例50:1培养生产栽培用蜜环菌材、菌枝。
⒊种植:
⑴种植时间:每年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以当年11月上旬至12月底为最宜种植时间。
⑵种植地准备:应选择郁闭度为50%至75%的山林的平地或45度的坡地,在林下根据地势挖长≤2米,宽0.4米至0.6米的种植穴,宽度统一,方便菌材菌枝使用。将穴底部土壤挖松至15c米深,将挖松的土壤铺平,再平铺一层3厘米至5厘米厚的自然落叶,薄薄的撒上一层细土或细腐殖土,林下种植的总面积不得超过山林面积的10%。
⑶下种:在种植穴内将已经培养合格的蜜环菌材按照间隔20c米摆放,菌材到穴的4周留8c米至10c米宽的空隙。麻种摆放时与蜜环菌材的接触面尽可能大。摆种后用细土或细腐殖土将穴内空隙填实,上铺一层落叶,再用腐殖土覆盖,最后使用自然脱落的树叶覆盖保湿。
⑷管理:应根据地势开排水沟,防止穴内积水,干旱时注意灌水和保湿,防鼠害、虫害,防人畜践踏。
⒋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每年10月下旬至当次年3月上旬为采收时间,10月至12月为箭麻最佳采收时间保证其生长时间不少于一年。
五、加工
将箭麻分级洗净、蒸至透心,60至80度干燥至天麻表面起皱,然后密闭发汗至天麻表皮变软,再次干燥,至天麻表面再次起皱,再发汗,最后干燥至水分≤13%。
六、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
⑴新鲜天麻:呈椭圆形、仿锤形、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环纹多轮,点状密集,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体坚实,较沉重,一端有顶芽,另一端有圆形疤痕,俗称“肚脐眼”。马尿味浓郁。嚼之爽脆有粘性,初味甘而后辛,其口味滞留口内较长时间难消去。
⑵干天麻: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扁平,皱缩而稍弯曲,环纹多轮,点状密集,体坚实,较沉重,难折断,明显可见顶芽和圆形疤痕。马尿味浓郁。
⒉理化指标:天麻素含量≥0.40%,水分≤12.8%,总灰分≤4%,浸出物≥10%。
⒊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平武天麻补充介绍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平武天麻 四川省平武县现辖行政区域 《平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平武天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平府函〔2013〕16号 平武县(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0727/T09-2010《平武天麻生产技术规程》
平武天麻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乌天麻、红天麻、乌红天麻杂交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000米至2500米,土壤为黄棕壤至暗棕壤,有机质含量≥3.5%,pH值5.5至6.5,腐殖质层≥1㎝,环境阳山地带。
三、栽植管理
1. 麻种培育与留种:
(1)有性繁殖育种:选用原产于平武县境内的单个重150g以上、粗短健壮、无病虫害、无损伤无腐烂、顶芽健全无畸形的箭麻作种麻。
将种麻种下,待开花后人工同品种或红乌天麻相互授粉,朔果成熟后,及时播种于菌床上。精心管理温湿度,于次年栽培前取种,保证麻种生长时间,乌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不少于16个月,红天麻不少于6个月。
(2)无性繁殖留种:在栽培条件下乌天麻、红天麻和乌红杂交天麻无性繁殖的第1至3代白麻、米麻,作为麻种。
2. 蜜环菌、萌发菌及菌材的准备:按真菌菌种生产常规,进行一至三级菌种培养。第三级菌种直接用于生产,3月初,按30:1的菌材和菌种比例培养菌材或菌枝;在5月中旬前培养好有性繁殖育种用蜜环菌床或者菌材,7月中旬至8月底按菌材和菌种比例50:1培养生产栽培用蜜环菌材、菌枝。
3. 种植:
(1)种植时间:每年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以当年11月上旬至12月底为最宜种植时间。
(2)种植地准备:应选择郁闭度为50%至75%的山林的平地或45度的坡地,在林下根据地势挖长≤2m,宽0.4m至0.6m的种植穴,宽度统一,方便菌材菌枝使用。将穴底部土壤挖松至15cm深,将挖松的土壤铺平,再平铺一层3㎝至5㎝厚的自然落叶,薄薄的撒上一层细土或细腐殖土,林下种植的总面积不得超过山林面积的10%。
(3)下种:在种植穴内将已经培养合格的蜜环菌材按照间隔20cm摆放,菌材到穴的4周留8cm至10cm宽的空隙。麻种摆放时与蜜环菌材的接触面尽可能大。摆种后用细土或细腐殖土将穴内空隙填实,上铺一层落叶,再用腐殖土覆盖,最后使用自然脱落的树叶覆盖保湿。
(4)管理:应根据地势开排水沟,防止穴内积水,干旱时注意灌水和保湿,防鼠害、虫害,防人畜践踏。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每年10月下旬至当次年3月上旬为采收时间,10月至今12为箭麻最佳采收时间保证其生长时间不少于一年。
五、加工
将箭麻分级洗净、蒸至透心,60至80度干燥至天麻表面起皱,然后密闭发汗至天麻表皮变软,再次干燥,至天麻表面再次起皱,再发汗,最后干燥至水分≤13%。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
(1)新鲜天麻:呈椭圆形、仿锤形、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环纹多轮,点状密集,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体坚实,较沉重,一端有顶芽,另一端有圆形疤痕,俗称“肚脐眼”。马尿味浓郁。嚼之爽脆有粘性,初味甘而后辛,其口味滞留口内较长时间难消去。
(2)干天麻: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扁平,皱缩而稍弯曲,环纹多轮,点状密集,体坚实,较沉重,难折断,明显可见顶芽和圆形疤痕。马尿味浓郁。
2. 理化指标:天麻素含量≥0.40%,水分≤12.8%,总灰分≤4%,浸出物≥10%。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平武天麻”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