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特产

卓筒井盐

卓筒井盐特产照片

大英特产卓筒井盐介绍

卓筒井盐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四川省大英县特产

卓筒井盐,四川省大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卓筒井并不是某一口井的名字,而是指一种技术工艺,凡是以这种工艺凿成的井便称之为卓筒井。西方人罗伯特·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论述到卓筒井时认为,是中国宋代盐井钻井技术直接引发了西方现代钻井技术的发明。正因为如此,卓筒井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卓筒井盐是传承发扬卓筒井技术技术,开采地下深层3000米2.5亿年前天然古海水,经过最大程度的常量微量元素保护工艺净化处理,利用现代真空蒸发结晶精制作而成。其天然卤水中富含:钠、钙、钾、氯、硫、碘、铁、镁、硼、硅、锌、锶、硒、铜、氟、钼等46种人体所必须有益常量微量元素,特别是天然钙、碘、铁、锌、镁、锶元素含量居世界首位。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卓筒井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卓筒井盐历史渊源

卓筒井是以直立粗大的竹筒插入地下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这种古老而的小口盐井,在没有任何动力设备的情况下,用土法掘出的井深可达一百多米,而井口直径仅十几厘米。

卓筒井是古人利用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它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中国井盐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5—前251年),秦国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

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卓筒井在四川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千米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

卓筒井技术的出现,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卓筒井的开凿和维护工艺,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在深井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又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根据文献记载,宋初川盐年产810.66万千克,到卓筒井出现前夕因为减产而跌到400多万千克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绍兴二年(1132年),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千克,比宋初增长了2.7倍,比卓筒井出现前夕增长6.5倍。

明代,井盐则分布在四川及云南境内。四川井盐主要集中在成都府一带,明初以成都、简州为中心;弘治以后,遂向富顺、遂宁、大宁、荣县、云阳、犍为等地转移。明代四川井盐由于钻井技术的突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近代,自贡市大安寨运用卓筒井掘井技术,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掘出深度达1001.42米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至民国时期,大英仍拥有108灶1711井,盐年产量达4000余吨。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规定只能生产和销售加碘盐,许多乡间的灶房、土井很快被拆毁一空,退出了盐业生产的舞台。

卓筒井盐产品特点

卓筒井盐生产使用天然黄卤,使人体必需的钙、碘、钾、铁、锌、硒、铜等天然微量元素营养成分得以完好保留而未被流失,比同类产品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外观洁白晶莹,颗粒呈鱼子状,色泽均匀,风味咸鲜。用其制作的泡菜色泽鲜亮、清脆爽口。

2020年,结合“健康家庭”的生活理念,卓筒井益生元系列盐在食盐中加入益生元的理念,使其在专业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成为现实。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研发专业配方,满足对应的益生元需求,以食盐为载体,每天随餐补充益生元,达到理想的健康预期,相比于直接摄入益生菌或无微胶囊保护益生元,卓筒井研发的益生元系列食用盐不会因为胃酸而失去生物活性,长期摄入,可持续培养肠道益生菌,还能预防疾病,增强人体免疫力,以此达到长效的保健目的。

卓筒井盐产地环境

卓筒井盐地理位置

大英县境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东与遂宁市蓬溪县以涪江为界,南靠遂宁市船山区和安居区,西接德阳市中江县、资阳市乐至县,北连绵阳市三台县和遂宁市射洪县。介于北纬30°29’—30°44’、东经105°15’—105°40’之间。东西长32千米,南北宽26千米。

卓筒井盐地形地貌

大英县地势呈南北高、中部低,西北向东微倾,海拔均高429,最高点海拔554米,最低点海拔271米,高低差283米。地貌为丘陵、坝地、沟谷三种类型,以中、浅丘为主,间以局部沿江冲积平坝。地质构造处于新华夏系川中褶皱地带,地层出露在中生界和新生界涪江沿岸4—5级阶地。

卓筒井盐气候特征

大英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均降水量930毫米,年均气温16.5℃,年均日照1380小时,无霜期297天,阳光充足,年温差大,日温差小。

卓筒井盐水系水文

大英县境域有江河溪流180余条,属嘉陵江水系。涪江由北而南绕回马、郪口经过,境内全长14千米;郪江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65千米;8大支流成树枝状分布流入郪江。干支流全长209千米。

卓筒井盐矿产资源

大英县境域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盐卤、页岩、沙石等,尤以石油、天然气、盐卤。盐卤地质储量丰富,被誉为川中地下“古盐湖”。除卤盐外,在离地表3000米以下三迭系地层中还藏有30—120米厚的岩盐层。岩盐除富含氯化纳外,还含溴、碘、钙、钾、锶、铜、硒、硼等40多种稀有元素,以钙含量最高。

大英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广阔的山地面积,丰沛的水资源,孕育了境内丰富的楠竹资源,地下蕴藏的丰富盐卤资源,为卓筒井盐的开采提供了基本的自然基础。

卓筒井盐产品荣誉

卓筒井盐连续五届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井字牌商标被评为了四川省著名商标。

2004年,卓筒井盐在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9年,卓筒井盐获得“消费者最喜爱最放心调味品奖”。

2012年,卓筒井盐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2014年12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卓筒井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9年,卓筒井盐系列产品获得“2019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2020年,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的卓筒井盐系列产品获得“2020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卓筒井盐地理标志

卓筒井盐地域保护范围

卓筒井盐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大英县河边镇、卓筒井镇、隆盛镇、蓬莱镇、玉峰镇、象山镇、天保镇、金元乡、智水乡、通仙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卓筒井盐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盐卤:选用地下1500米至3000米深层黄卤和石膏型岩卤。

2.水源:加工用水,采取浅层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生产工艺

1.工艺流程:天然卤水+岩卤水→搅拌反应→一次澄清→二次澄清→加碱调值→原料卤水→真空制盐→检验→计量包装→成品。

2.工艺要点:

(1)加碱调值:加食用氢氧化钠,调至pH值为8.5。

(2)原料卤水:原料卤水透光率≥96.5%,pH值≥7,不得含有Ba+,NaCl含量为240克/升至305克/升。

(3)制盐:真空制盐技术。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观白色,颗粒较大,色泽均匀。腌制咸菜风味咸鲜、色泽鲜亮、清脆爽口。

2.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氯化钠(以湿基计),%,≥

99.15

钙(以氯化钙计),%≥

0.1

碘(以碘计),毫克/千克≥

0.5

钾(以氯化钾计),%≥

0.05

锌(以氯化锌计),毫克/千克≤

1.0

3.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卓筒井盐专用标志使用

卓筒井盐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大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卓筒井盐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卓筒井盐补充介绍

  卓筒井盐是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筒井镇的特产。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历代所食盐主要有: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矿盐)。 四川井盐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等著作皆称其为 “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四川久大蓬莱盐化有限公司始建于1959年12月,是由四川久大制盐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的子公司,位于有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之称的“卓筒井”故里的大英县城,是川东最大的制盐生产基地。公司目前已拥有生产盐卤矿山40余万吨/年、真空盐20万吨/年、液体盐12万吨/年、化工产品1.1万吨/年、自发电2200万千瓦时/年的能力。

  卓筒井盐产地范围为四川省大英县河边镇、卓筒井镇、隆盛镇、蓬莱镇、玉峰镇、象山镇、天保镇、金元乡、智水乡、通仙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卓筒井盐”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卓筒井盐”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