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特产八宿荞麦介绍
八宿荞麦,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八宿荞麦生长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藏东高原八宿县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造就了八宿荞麦优良的品质。
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八宿荞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八宿荞麦历史渊源
荞麦最早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种植经验也很丰富。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民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荞麦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总结了荞麦的种植经验并广为流传。而八宿县作为整个西藏为数不多适宜种植荞麦的地区,当地群众也渐渐尝试人工栽培荞麦。荞麦也因具有生长期短,适应能力强、产量稳定等特点,成为八宿县重要种植作物之一。
八宿荞麦种植历史已有500多年。当初八宿刚开始有人聚届,生产力低下,加之贵族、奴隶主的剥削,当地群众常常饥不果腹。据说,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农奴向一位过路的商人乞讨食物,商人便向那位农奴说有种可以食用的“救灾作物”,并向农奴描述了那种作物的形状。农奴将信将疑,因为商人说的那种植物他天天都能看见,不过从来没吃过。终于,农奴难耐饥饿,试着吃了一些“救灾作物”,不仅填饱了肚子,还没有任何异常反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饥不果腹的人们终十开始能够填饱肚子了。500年前,荞麦只足为了填饱肚子,如今荞麦在当地人民漫长的种植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品种,远近闻名。
2013年,昌都立足农发项目县荞麦种植加工等特色产业以及高效温室建设,共实施5个产业化项目、4个设施农发。投资135万元扶持八宿荞麦系列产品加工。
八宿荞麦产品特点
八宿荞麦粒大、皮薄、面白,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营养丰富,能降血脂、血糖和胆固醇的无公害健康食品。
八宿荞麦产地环境
八宿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中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属于干热河谷地带,土壤较为疏松,且多为富含养分的壤土和沙壤土,大小河流纵横遍布,水源充沛且无污染。年平均气温10—14℃,最热月平均气温18—22℃,最冷月平均气温0—5℃,降水量150—220毫米,常年日照高达2710小时,蒸发强度大,属半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烈,对荞麦的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气温较高,病虫害难以滋生。加之八宿县城气候较为干燥,适宜养麦的储存、加工,日积月累,使当地荞麦形成了独特的品质。
八宿荞麦产品荣誉
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八宿荞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八宿荞麦地理标志
八宿荞麦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白马镇、吉达乡、拉根乡、林卡乡共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品种
当地荞麦和苦荞地方品种。
二、立地条件
海拔3200至3400米。土壤类型为风沙土,质地为壤土和砂壤土。土壤pH值为7.5至8.5。
三、栽培管理
1.播种:7月中旬播种,每亩播种2.5至7.5千克。
2.施肥:每公顷每年施有机肥≥7500千克。
3.收获:10月至11月,大多数荞麦花序上的籽粒由白色变为茶色,85%以上的籽粒变成黑色后收获。
四、加工技术流程
初清除杂→清理(磁选)→去石→粒度分级→脱壳→皮壳分离→整粒碎粒分离→碾磨→定量包装→入库。
五、干燥与贮藏
荞麦自然风干至水分≤13%,库存不超过两年。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粒大、皮薄、籽粒黑褐色,千粒重≥30克。面白。
2.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11%,淀粉含量≥63%,水分≤13%。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八宿荞麦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八宿荞麦的检测机构由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八宿荞麦补充介绍
八宿荞麦是西藏昌都八宿县的特产。
西藏自治区八宿县白马镇、吉达乡、拉根乡、林卡乡共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八宿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八宿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八政发〔2015〕22号
西藏八宿县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八宿荞麦生产技术规范的通知》,八政发〔2015〕30号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八宿荞麦”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