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子特产藏马鸡介绍
藏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harmani)也叫哈曼马鸡。雄鸟的体长为72-81厘米,体重1500克。头顶被以黑色的软而卷曲的短羽如绒,头侧裸出,满布绯红色疣状突,格外醒目。藏马鸡的羽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和压高山森林、灌丛和苔原草地。常呈5-10只的小群活动。大多在开阔的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活动和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早晨和黄昏时常发出高声的鸣叫,声音短促、粗犷而洪亮,呈断续的“咯,咯,咯,咯”的声音。遇到危险时或直接飞到树上,或飞向山下,但飞不多远就落到地面上奔跑。主要以植物的叶、芽、果实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
藏马鸡形态特征
藏马鸡雄鸟头顶被以黑色的软而卷曲的短羽如绒,头侧裸出,满布绯红色疣状突,格外醒目。耳羽后面生有两簇白色羽毛向头后伸出,形长而稍硬,往往突出于颈项,好像两只犄角,又宛如围着白雪样的围巾,被微风轻轻掠起,所以也被称为“角鸡”或“耳鸡”。体羽形长,呈毛发状。两翅稍圆。体羽主要为蓝灰色;尾蓝黑色,具绿蓝色金属光泽。雄鸟的跗跖上有一个短钝的距,有时雌鸟也有距。尾略侧扁或平扁,藏马鸡只有22枚尾羽,中央尾羽比较平扁,其羽支短,也不披散,整个尾部是向下拖垂的。
藏马鸡的羽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近灰色马鸡。藏马鸡的耳羽簇短小几乎看不出,两枚中央尾羽下垂平拖跟蓝马鸡和褐马鸡有明显的差别。具白色的耳羽簇,似白马鸡但羽色深沉,耳羽簇较长。喉,耳羽簇及枕部白色,与黑色头盖及灰色体羽成对比;两翼近黑;尾上覆羽淡灰色;中胸近白;弯曲的丝状尾羽近黑具铜紫色光泽。虹膜橙黄色;嘴角质色;腿、脚红色。雌、雄羽色相似。
大小量度:体重♂2220-3000克,♀1250-1783克;体长♂835-998毫米,♀803-1022毫米;嘴峰♂37-40毫米,♀34-36毫米;翅♂312-324毫米,♀280-305毫米;尾♂490-525毫米,♀400-495毫米;跗蹠♂94-97毫米,♀84-93毫米。(注:♂雄性;♀雌性)
藏马鸡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大都栖息于丘陵和高山。
藏马鸡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近危(NT)。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97项)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藏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已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种群密度为1.5-2只/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马尔康龙尔甲山的调查,种群密度为2只/平方公里,较为常见。但对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藏马鸡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分布区域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
藏马鸡补充介绍
藏马鸡
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也叫白马鸡、雪雉。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
通体大都为白色、头部两侧红色,头顶上生有密密的黑色短的绒状羽毛。耳羽呈簇状,白色,像两个短角向后延伸着,有耳羽簇是马鸡类最显著的特点。它的体背部羽色略沾点灰色,两翅呈灰褐色;尾特别长,有尾羽20枚,有的为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渐渐变成紫铜色,及至末端则变成暗绿色和深蓝紫色,而呈现金属光泽。这种马鸡的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分羽枝长而稍疏,但不形成披散状。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稍小些,羽毛也较暗淡。雌雄鸟的嘴均为粉红色,腿和趾红色。雄鸟和鸡一样还有距
藏马鸡是我国特有珍禽之一,已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在西藏南部和中部、青海南部、四川及云南的丽江山脉一带均为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至雪线附近的针阔叶混杂林及灌丛中,喜在林间草地和林缘地带活动,常二、三十只成群,秋冬季节更结成大群觅食和过夜。
藏马鸡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草根、草叶、青棵种子、云杉花和果、海棠果等各种植物种子;偶有少量的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在地面上营巢,筑巢于倒木等隐蔽处。巢呈椭圆形浅盘状,比较简陋,巢的材料是枯枝干草、苔藓及鸟羽等。卵为纯色,有的为土黄色,也有的为青灰色,卵上无斑点,卵的大-均为58.4×44.1毫米。藏马鸡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在许多动物园中均饲养着,以供观赏。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藏马鸡”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