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特产滇池金线鲃介绍
滇池金线鲃(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体细长,侧扁。吻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形。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鳞61-69枚。第1鳃弓外侧鳃耙5-7枚。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呈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
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
滇池金线鲃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滇池金线鲃形态特征
滇池金线鲃背鳍4+7;臀鳍3+5;胸鳍1+15;腹鳍1+8-9。鳃耙5-7。侧线鳞61,侧线上鳞21-25,侧线下鳞10-12。
滇池金线鲃体侧扁,头的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3.7-4.2倍,为头长3.4-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倍。头中大;头长为吻长3.0-3.3倍,为眼径3.8-5.1倍,为眼间隔3.2-3.8倍,为吻须长3.7-5.0倍,为口角须长3.0-3.9倍。吻端尖。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离眼前缘比离吻端为近。眼在头侧的前上方。口角须长于吻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口次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向前伸展,但左右不相连。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上。鳃耙短小,排列稀疏。下咽齿顶端弯曲,3行,2,3,4/4,3,2。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上下的鳞片比侧线鳞小,全身被鳞,呈覆瓦状。头部侧线管发达,有放射状分支;侧线从鳃孔上角向下徐徐弯曲,以后平直伸人尾柄的正中。腹鳍基部具狭长的腋鳞。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末根不分支鳍条基部变粗、变硬,其后缘有锯齿,顶端柔软分节,起点在腹鳍起点稍后,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头长为背鳍刺长1.3-1.8倍。臀鳍起点紧接肛门之后,至腹鳍起点的距离较至尾鳍基的距离为近,向后不伸达尾鳍基。胸鳍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向后不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
滇池金线鲃体背部灰暗,腹部灰白,头背及侧线以上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程度因个体而有差异。胸鳍、背鳍及尾鳍较黑。腹鳍和臀鳍灰白。
滇池金线鲃保护现状
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990年,滇池金线鲃被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
1998年,滇池金线鲃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列为濒危等级。
2008年,滇池金线鲃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20世纪60年代以后,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威胁了滇池金线鲃的生存,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始对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广泛调查与研究,并从野外引种亲鱼,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开展保护、繁殖、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滇池金线鲃首次突破人工繁殖,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中国国家级保护鱼类。中国已具备年产千万滇池金线鲃鱼苗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2018年,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800万余尾。
滇池金线鲃繁殖方法
为保证亲本质量,用来繁殖的亲鱼必须达到性成熟,且健壮无病,无畸形缺陷,鱼体光滑、体色正常,鳞片、鳍条无损,生长良好。避免将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也不宜采用进入衰老期的个体作为亲鱼。2龄雌亲鱼36克/尾以上,雄亲鱼30克/尾以上;3龄雌亲鱼45克/尾以上,雄亲鱼40克/尾以上。亲鱼允许使用到15龄。
冬春季要做好亲鱼的培育,促进亲鱼性腺的快速发育,以获得高质量的精卵,亲鱼培育的效果主要与饲料、水质等日常管理直接相关。当水温达到16℃以上时,将分塘饲养的雌雄亲鱼合塘,雌雄亲鱼的配比一般按2∶1或3∶1,投放时应一次性放足,池塘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80尾/立方米,玻璃缸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50尾/立方米。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要求粗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投喂量为鱼体的1-3%,每天投喂2次,上午10∶00,下午17∶00各一次。
水温控制在16-22℃,并且保持水温稳定。因为滇池金线鲃生活时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每天注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冬季平时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3,并使用一次沸石粉、微生物制剂、石灰、底质改良剂等改善底质、水质。产卵前15天,每2-3天换水一次,通过流水刺激,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
催产
滇池金线鲃的产卵季节为春季,一般3月至4月份大部分雌雄亲鱼已性成熟,催产水温16-22℃,最适水温20℃。当亲鱼性腺处于IV期末期时,此时雌鱼腹部膨大圆滚,肛门红润松弛,雄鱼普遍能挤出精液,即对性成熟亲鱼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按每千克体重1毫克)和促黄体释放激素(LHRH-A2)(按每千克体重1微克)肌肉注射进行催产,雄鱼剂量减半。
(滇池金线鲃胚胎发育过程图片参考资料:)
人工授精
催产完后,注意观察亲鱼动态,一般效应时间为24小时,效应时间前2-3小时,每小时检查一次雌亲鱼,可轻压雌鱼腹部,若有卵粒流出,可立即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用干纱布将雌雄亲鱼体表水分擦干,分别将性成熟的雌、雄亲鱼的卵子和精子从其腹部轻轻挤压于干燥器皿中,用鸡毛轻轻搅拌30秒后加入少许清水(以盖过卵精为宜),再搅拌20秒,让精卵充分接触受精,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将清洗干净的受精卵均匀泼洒粘附在预先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好的棕片上,待孵化。
鱼卵孵化
鱼卵孵化采用微充气或静水孵化法,先将粘附着受精卵的棕片取出放入5×10克/升的霉菌净水溶液中浸泡15分钟,消毒后取出放入20-50平方米的孵化池中孵化,水温18-20℃,pH7.5-8.0,前四天每天对鱼卵用相同方法消毒一次,孵化池中用氧气泵增氧,经150小时完成孵化。孵化期间,鱼卵需遮阳处理。
苗种筛选
根据滇池金线鲃仔稚鱼食性转化的规律,适时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出膜后几天内在育苗池的池壁四周,尤其是鱼池的四个角落集聚分布;随着卵黄囊的消耗,仔鱼开始有摄食活动,活动范围扩大到鱼池的四壁和池底;觅食能力进一步提高后,仔鱼主动集聚在浮游动物密集的区域,摄食大小合适的活饵。在仔鱼进入稚鱼发育前,仔鱼开始摄食人工混合饵料,而且摄食强度逐渐增强。捞苗方法:日出及日落前人站在池中,用绢网制成的抄网,将聚集的鱼苗整群捞出,随见随捞,集中一批,培育一批,同步同期培育。
滇池金线鲃补充介绍
滇池金线鲃,俗称金线鱼,是仅产于滇池流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种入侵、水体污染、生境丧失、过度捕捞等原因,在滇池湖体已逐渐消失。
·中 文 名:滇池金线鲃
·物种分类:鱼类→鲤形目→鲤科→金线鲃属
·拉 丁 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属中文名:金线鲃属
·国内分布:云南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 肉可入药,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老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中国红皮书:R
·Iucn2003:EN A2ce;B2ab(i,ii,iii,iv,v);C2c.IUCN 2003:Not listed
·生 境:散居于湖泊深水处。
·体 型:体长210mm,重约250g。
·食 性:食物以动物性诱饵为主,幼鱼主食枝角类和桡足类,亦食少量的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随鱼体的增长,逐渐转为捕食小虾,甚至部分小鱼。
种群与保护
地方特有的名贵鱼类,在局部地区已非常少见。需大力保护。
形态描述
体长,侧扁,头后背缘隆起。吻尖。须2对,口角须较长。鳞小,呈圆形,覆瓦状排列,侧线鳞稍大,约70枚。鳃耙短小,排列稀疏。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滇池金线鲃”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