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特产竹红菌介绍
肉座菌科竹红菌属真菌
竹红菌寄生于海拔2900m以上的箭竹林,围生于箭竹的节间或近节处,以其干燥的子座供药用。子座近半球形或近不规则的球形,直径5-20mm,坚硬,一侧有抱竹茎而生的凹痕;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啄状突起及小孔;内部红色至深红色;气微腥,味苦、稍涩。药材以个大,坚硬,表面红褐色,内部红色深者为佳。
竹红菌形态特征
子座近半球形,直径0.7-2cm,较松软。新鲜时表面呈粉红色或浅肉色,干后变为灰黄色或红褐色,较坚硬。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内部粉红色至深红色。子囊壳单列,埋生于子座外围,壳壁透明无色,椭圆形,620-700μm×520-680μm。子囊细长,350-430μm×16-20μm。子囊孢子8个,蠕虫形,螺旋状纽曲在一起,270-310μm×8-8.9(-10)μm,透明无色或微黄色,有横隔,成熟后断裂成段,每段长20-30μm,侧丝细长稍长于子囊,顶端略膨大。
竹红菌生态习性
生长在云杉或冷杉林中,及在箭竹属(Sinarundinaria)的竹子节间或近节处围生或生于竹子的幼芽梗部。
竹红菌经济用途
此菌味涩。可药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胃痛,也可作为滋补剂或治疗妇科病。已研究筛选出一种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A)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小鼠和人具有光过敏作用,可作为光化疗药物。
竹红菌功效
解毒止痒、托疮生肌。
竹红菌补充介绍
肉座菌科:云南特有的药用真菌,生长于云南西北部,因其寄生在竹枝上,并呈红色,所以得名。含竹红菌甲素、乙素和丙素以及甘露醇成分各4%,为新发现的光化学疗法药物。竹红菌甲素经动物毒性试验,外用治疗安全。竹红菌素软膏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和疤痕疙瘩的特效药。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竹红菌”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