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特产舟山牛介绍
舟山牛产于浙江省舟山市,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定海县小沙、大沙、烟灯、岑港、洋岙、盐仓、白泉、老矸、紫微、马岙、洞岙、皋泄等26个乡镇。舟山牛是我国南方体格较大、结构良好、使役年限长、役力较强的优良地方品种。
舟山牛外貌特征
舟山牛头短,额上有旋,角的基部呈方扁形且细小,尖端比基部略粗大,呈圆钝状。青年牛角面粗糙,凹凸不平;老年牛角面光滑;公牛角长,角形不一,垂皮发达,长约30cm.背腰平直,后躯发达。公牛肩峰高耸,臀部丰满;母牛肩峰稍隆起。四肢粗长有力,后肢略高,蹄形多属钢盘蹄,木碗蹄,蹄质坚硬。母牛乳房略大而下垂,乳头均匀。全身被毛黑色,且毛短而富光泽。初生犊为棕色,断乳后逐渐变为黑色。鼻镜、眼圈、阴户、肛门均为黑色。
舟山牛基本信息
区划品种名称:舟山牛
类别:牛
舟山牛补充介绍
【主产区与分布】 中心产区在浙江省定海县小沙、大沙、烟灯、岑港、洋岙、盐仓、白泉、老矸、紫微、马岙、洞岙、皋泄等26个公社。普陀县的芦花、展茅以及镇海县的北沙地区等均有舟山牛的分布。
【形成历史】
舟山牛,最早是从原江苏省北沙县(现在的上海川沙、南汇一带)购入;又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是从天台山引入,别无其他资料考证。
定海县位于舟山岛的西南部,系海滨地带,是多年来,由于近海潮汐涨落,海涂上升而逐渐沉积构成的。历代王朝统治时期,兵荒马乱,劳动人民渡海至舟山群岛,在海盗滩涂开拓耕耘,饲养牛羊,牛在当时已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除担负耕田耙地外,还要车水灌溉、碾米、榨油。清代光绪册物产卷(县志)曾对舟山牛作如下描述:黄牛虎文谓之犊,黑唇谓之 。可见舟山牛在当时已具一定的外貌特征。
产区土质粘性很大,土层深厚,耕作时常水深过膝,需要体型高大、身强力壮的耕牛才能胜任深耕细作。因此,农民对耕牛的选择很严格。远在几百年前,已从外地引进良种黄牛改良当地黄牛。例如据清代光绪册物产县志记载:‘明洲贡舶船,太平寰宁记,榭辅绅蚊川物产五十咏”。公元一千年时宁波称明洲,可见当时宁波已能造船,农民驾船渡海,从今上海川沙、南汇等地引进大型黄牛,改良当地品种,通过长期的选种选配,耕牛个体逐渐增大。舟山牛由于产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故极少感染寄生虫病;加之上述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促进了牛的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耕作能力强、体躯高大的黄牛。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舟山牛”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