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江达特产工布江达藏猪介绍
工布江达藏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工布江达藏猪,为地方品种特有,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是藏猪发源地。 工布江达藏猪体形小,全身被毛为黑色或黑灰色,少数个体为棕色;头嘴尖,头狭额面直,耳小直立;眼细长;颈浅、窄而较短;全身肌肉发育匀称,体形紧凑,体质结实。 肉质鲜亮有光泽、肉色鲜红;肉皮薄,脂肪层薄,肌纤维清晰,有坚韧性。
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工布江达藏猪”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工布江达藏猪历史渊源
工布江达藏猪,为地方品种特有,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是藏猪发源地。
1993年,原西藏自治区畜牧局正式将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确定为藏猪原种保护区,每年划拨藏猪保种专项资金3-5万元,由工布江达县畜牧兽医站实施藏猪品种选育、淘汰劣质藏猪、发放藏猪保种补贴、禁止外来猪种进入保护区等一系列基础性的保种措施,藏猪资源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2004年,工布江达藏猪品种列入《中国畜牧品种志》,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地方原始猪种。
2009年,工布江达县按照“因地制宜,深度开发,重视环境,科学发展”的思路发展藏猪特色农牧业。
2011年,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朱拉乡、错高乡被划定为国家级藏猪原种保护区,禁止外来猪种进入,保护藏猪种质资源和原始品质属性。工布江达县打造从原种保护、良种扩繁、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到市场拓展的藏猪全产业链。
2018年,农业部批准在工布江达县建立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场。该项目建设的正式启动,意味着工布江达县藏猪遗传资源保护水平将全面提升,将为西藏自治区藏猪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工布江达藏猪产品特点
工布江达藏猪体形小,全身被毛为黑色或黑灰色,毛稍往往泛红,少数个体为棕色;额、颊、颈、背、腹侧和四肢管部以上被毛较长,混生白色长毛,部分个体额部有白章;头嘴尖,头狭额面直,无皱纹,耳小直立,耳廓开放,耳毛稀薄,耳根转动灵活;眼细长;颈浅、窄而较短;躯干较短,背线平直,少数个体稍凹;腹圆,下线较直;尻斜而窄,尾下垂,长及后管;四肢粗壮,管部稍细,系部坚强,蹄质坚硬;全身肌肉发育匀称,体形紧凑,体质结实。母猪一般有5-6对乳头。
工布江达藏猪肉质鲜亮有光泽、肉色鲜红、均匀,脂肪乳白色;肉皮薄,脂肪层薄,肌纤维清晰,有坚韧性,指压后凹陷能立即恢复。
工布江达藏猪猪肉蛋白质含量≥20克/100克,脂肪含量≥12克/100克,铁含量≥0.9毫克/100克,锌含量≥2毫克/100克,镁含量≥20毫克/100克,钙含量≥3毫克/100克。
工布江达藏猪肉品氨基酸总含量≥18.9克/100克,其中:天门冬氨酸含量≥1.85克/100克,苏氨酸含量≥0.85克/100克,丝氨酸含量≥0.80克/100克,谷氨酸含量≥2.90克/100克,脯氨酸含量≥0.78克/100克,甘氨酸含量≥0.86克/100克,缬氨酸含量≥1.02克/100克,蛋氨酸含量≥0.61克/100克,异亮氨酸含量≥0.99克/100克,亮氨酸含量≥1.71克/100克,酪氨酸含量≥0.52克/100克,苯丙氨酸含量≥0.86克/100克,赖氨酸含量≥1.82克/100克,组氨酸含量≥0.94克/100克,精氨酸含量≥1.29克/100克。
工布江达藏猪4-6月龄性成熟,发情周期20-30天,发情持续期3-4天,一般采用公母混养随机交配,妊娠期111-118天,一年可产2胎。初产母猪产仔数平均为4.47±0.08头,第2胎和第3胎平均产仔数分别为5.4±0.23头和5.58±0.23头,是中国微型猪品种中产仔数较少的品种。藏猪初生重0.4-0.6千克,2-3月龄自然断奶,体重约为2.5-4千克。
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工布江达藏猪育肥增重缓慢,育肥期较长,一般生后2-3年体重仅为40-50千克。在不限量、自由采食的舍饲条件下,300日龄的藏猪公母猪体重可分别达27.89±3.14千克和32.92±2.92千克。
工布江达藏猪腿部肌肉发达,胴体瘦肉比率高,皮薄,沉脂力强,肉质好。据屠宰测量,平均屠宰率67.23%,平均膘厚2.5厘米,后腿占胴体重30.42%,花板油占胴体重12.37%。
工布江达藏猪产地环境
工布江达县属尼洋河中上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山峰林立。县内最高海拔6691米,最低海拔3180米,平均海拔3600米,相对高差1700-2000米。县境地处藏南谷地向藏东高山峡谷区过渡地带,呈深切割的高山河谷地貌。东部为森林,西部为灌木草甸植被。适宜工布江达藏猪养殖。
工布江达县尼洋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地下水系晚第三、第四系沉积层孔隙水,含水层透水性较强,岩性为细砂、粉砂,局部有中粗砂和砾石,厚度大于30厘米,承载力较高;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地下水二级水质。
工布江达县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东部温和湿润,西部寒冷干燥。雨量充沛,年均气温8.3℃,年无霜期156天,年日照时数2016小时,最热月均气温≥24℃,≥0℃的年积温为1500-3000℃范围。年平均降水量808.3毫米,雨雪日141天。
工布江达藏猪产品荣誉
2006年,工布江达藏猪被列入“首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工布江达藏猪”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
工布江达藏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所辖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工布江达镇、仲萨乡、江达乡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29°52′24″~30°12′39″,东经93°25′29″~93°57′51″之间。保护面积15.2093万公顷。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8-03-2507。
质量安全要求
符合《藏猪养殖技术规范》(DB54-T0099-2016)。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包括工布江达县所辖6个乡镇内(错高乡、朱拉乡、巴河镇、工布江达镇、仲萨乡、江达乡)的青冈林或野桃林的区域。
2、品种选择:工布江达藏猪品种选择需符合《藏猪》(GB/T32763-2016)要求。
3、特定生产方式
3.1饲养管理:工布江达藏猪的饲养管理方式采用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传统养殖方式。
3.2饲草饲料:西藏本地生产的青稞、小麦、玉米、马铃薯、萝卜及青冈籽、藏野桃、菌类、果实等野生可食性植物。
4、屠宰:依据《生猪人道屠宰技术规范》(GB/T22569-2008)标准进行屠宰。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报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1.1生产经营的工布江达藏猪产自登记的地域范围;
1.2已取得登记工布江达藏猪生产经营资质;
1.3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1.4具有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2.1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
2.2可以使用登记的工布江达藏猪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工布江达藏猪补充介绍
藏猪
藏猪被毛多为黑色,部分猪具有不完全“六白”特征,少数猪为棕色,也有仔猪被毛具有棕黄色纵行条纹。鬃毛长而密,被毛下密生绒毛。体小,嘴筒长、直,呈锥形,额面窄,额部皱纹少。耳小直立、转动灵活。胸较窄,体躯较短,背腰平直或微弓,后躯略高于前躯,臀倾斜,四肢结实紧凑、直立,蹄质坚实,0多为5对。
藏猪能适应恶劣的高寒气候、终年放牧和低劣的饲养管理条件,在海拔2500~3500m的青藏高原半山区,年平均气温7℃~12℃、冬季最低-15℃、无霜期110~190天、饲料资源缺乏、每天放牧10天左右的严酷条件下,藏猪仍能很好地生存下来。这种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是其他猪种所不具备的独特种质特性。
2010年8月29日,工布江达县“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区”申请日前初步通过专家认证,这意味着藏猪DNA文库有望建立,这对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藏猪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和藏东南地区海拔2900-4100米的森林和河谷地,属地方型原始品种,普遍放养,以采食可食性野生植物等为主,辅以谷物。藏猪有“高原之珍”之美誉。
专家介绍,藏猪全身都是“宝”,具有肉质鲜嫩、高钙低脂、营养丰富等特征。近年来,中国加大对藏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藏猪纯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自治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就对藏猪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并明确了藏猪遗传基因对畜牧业发展的宝贵价值。 1993年,有关方面将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确定为藏猪原种保护区,国家每年划拨藏猪保种专项资金。2004年,藏猪品种正式列入《中国畜牧品种志》,被正式确定为地方原始猪种。
工布江达县是西藏藏猪原种保护最好的县,为了不让原种藏猪品种消失或使外来猪种“入侵”,县政府正在积极向国家和自治区申报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区。专家指出,西藏如果能建成国家级藏猪遗传资源保护区,相关专家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出藏猪种质资源中某些特殊用途的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和定位,建立DNA文库。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工布江达藏猪”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