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特产西畴阳荷介绍
西畴阳荷,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西畴阳荷属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米左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药同源的膳食纤维蔬菜。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丰富的纤维素,有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阳荷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切成片状或丝状,与肉或辣椒炒食,色鲜、质脆、味香;也可将其煮熟、烧熟撕细凉拌,还可腌成泡菜等。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西畴阳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西畴阳荷历史渊源
阳荷食用其花苞,在西畴种植历史悠久,是西畴较有优势的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
改革开放后,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阳荷开发,把阳荷作为全县九个拳头产品之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特色产业加以扶持发展。
1985年开始,阳荷一直作为西畴外贸主要出口产品,并成立加工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开发生产有风味麻辣阳荷、阳荷罐头、阳荷汁饮料等产品,并注册“神星”商标。
西畴阳荷产品特点
西畴阳荷食用花苞形如小竹笋,又似大藠头状,纤维略粗,中间着生一个幼嫩的红芽,外面一层层紫红的瓣,相互紧紧围抱在一起,色鲜,形状美观。每年6—9月火红的果实从根部冒出,生长10—15天即可采收,第一批采收后,第二批又如繁星似的冒出土面,一般可采收3—4批。单果重10—15克,大的重30克以上,每窝可收获几十个,多的达近百个。一般第一年每亩可收获1000千克以上,以后产量逐年提高,高产可达2000千克/亩以上。
西畴阳荷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质脆、味香、风味浓郁。据《本草纲目》记载,阳荷不仅可作为蔬菜食用,也兼具药理保健功能,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是一种食、药统一的无公害野生天然膳食纤维保健食品。硬度≥0.5/平方厘米,粗纤维≥0.60%,蛋白质≥0.65%。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将西畴阳荷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个等级。
西畴阳荷产地环境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类型多样,垂直差异较大,地形变化由西北向东南起伏下降,全县土壤分为六个土类、十一个亚类,十六个土属,四十个土种。岩溶山地占总面积的75.4%,地貌分为侵蚀中山地貌、侵蚀中低山沟谷地貌、喀斯特地貌三大地貌,喀斯特地貌是西畴县的主要地貌类型。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有机质含量2.5—3.7%;全氮量0.14—0.33%;全磷量0.04—0.12%;全钾量1.47—3.98%。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后,能稳、足、匀、全供给生长阳荷发育所需养分。
西畴县有大小河流12条,属红河水系,鸡街河、畴阳河、盘龙河、达马河为主要河流,40余条溪流。此外还有30亩以上的天然湖泊10个,加上历年兴修大小水库、池坝塘671座总蓄水量1800万立方米,为西畴阳荷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西畴县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地处热带、亚热带两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干湿季节分明,局部地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配置的差异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18.3℃,年均日照1500一1600小时,年均积温4863.7-6614.8℃,无霜期为340天以上,全年降雨量在1072.7-1615.3毫米之间,由于地处北回归线,又属低纬高原南端,能获太阳直射的机会多,空气清新,光质好,十分有利于西畴阳荷的生长发育。
西畴阳荷产品荣誉
1994年,西畴阳荷产品获第六届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银奖。
2000年,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将西畴县命名为“中国阳荷之乡”。
2001年,西畴阳荷经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号:YN024)。
2010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西畴阳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西畴阳荷地理标志
西畴阳荷产地范围为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境内西洒镇、蚌谷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兴街镇、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鸡街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5′—23°37′,最高海拔1962.9米,最低海拔645米,相对高差1317.9米,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县境东南与麻栗坡县毗邻,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北与文山、砚山两县接壤,东北隔达马河与广南县相望。县城距自治州首府文山87千米、省会昆明410千米、天保国家级口岸96千米。
(1)产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湿润、阴凉、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种植,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的要求。
(2)品种选择:要求每个种块上有2—3个芽基,无检疫性病虫害。
(3)生产过程管理:西畴阳荷执行无公害食品生姜生产技术规程(NY/T5226—2004)的要求。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采收做到适期、适时采收,避免阳荷损伤。
(5)生产记录要求:西畴阳荷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西畴阳荷补充介绍
西畴阳荷属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米左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药同源的膳食纤维蔬菜。它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丰富的纤维素,有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等功效,对治疗便秘,糖尿病有特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阳荷形如小竹笋,又似大藠头状,中间着生一个幼嫩的红芽,外面一层层紫红的瓣,相互紧紧围抱在一起,非常美观。每年6-9月火红的果实从根部冒出,生长10-15天即可采收,第一批采收后,第二批又如繁星似的冒出土面,一般可采收3-4批。单果重10-15克,大的重30克以上,每窝可收获几十个,多的达近百个。一般第一年每亩可收获1000公斤以上,以后产量逐年提高,高产可达2000公斤/亩以上。
阳荷适应性强。耐涝抗干旱,栽种在深厚的沙壤里较好。无论山区、平原、丘陵、庭院均可种植,也可在果园中套种。栽种前将土 壤进行深翻,重施底肥,要求土壤疏松。阳荷以兜根栽植,株行距60*60厘米,亩栽1500-1800株,用种根100公斤左右。在春、秋季栽种(春季在3月中、下旬,秋季在10月下旬)。
阳荷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切成片状或丝状,与肉或辣椒炒食,色鲜、质脆、味香;也可将其煮熟、烧熟撕细凉拌,还可腌成泡菜等,深受广大消费青睐。
西畴阳荷产地范围为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境内西洒镇、蚌谷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兴街镇、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鸡街乡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总生产面积5万亩,年产量7.5万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5′~23°37′,最高海拔1962.9m,最低海拔645m,相对高差1317.9m,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县境东南与麻栗坡县毗邻,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北与文山、砚山两县接壤,东北隔达马河与广南县相望。县城距自治州首府文山87公里、省会昆明410公里、天保国家级口岸96公里。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西畴阳荷”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