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特产界首马铃薯介绍
界首马铃薯,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界首市位于黄淮平原南端、安徽淮北平原西北部,马铃薯栽培历史悠久,为中原二季作马铃薯生产区,地方品种“界首红皮”享有盛誉。界首马铃薯块茎呈长椭圆形,表皮光滑、淡黄色,肉鲜黄色,块茎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界首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界首马铃薯历史渊源
20世纪30年代初,界首市从天津引进马铃薯,开始菜园零星种植,面积不足7公顷。
20世纪50年代,界首地方马铃薯品种培育成功,定名为“界首红皮”。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先后从外地引进了丰收白、红眼窝、红纹白和白头翁等品种。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引进了高原7号、郑薯2号等品种,进行了第3次品种更新,使产量有了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大西洋、泰山一号等新品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东北三省引进了克新号(1、2、3、4号)和波兰2号等马铃薯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
20世纪90年代,引进鲁引一号、荷兰15、东农303、早大白、紫花白等品种,由于马铃薯综合配套技术以及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加之间作套种高效田的发展,形成以颖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区域,并发展到泉阳和西城、光武等地。
2000年以来,界首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克新1号、紫花白、早大白等品种,后来引进郑薯5号、郑薯6号新品种,增产明显,效益较好。
2014年,界首市启动实施马铃薯产业振兴计划。在分析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后,结合界首农业生产特点和结构调整布局情况,当地政府决定在陶庙镇赵庄建设马铃薯高产示范园,开启320亩大棚马铃薯种植,实行塑模覆盖、深沟大垄、精耕细作。
界首马铃薯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界首马铃薯块茎为长椭圆形,表皮光滑、淡黄色,肉鲜黄色,块茎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
内在品质指标
界首马铃薯每100克块茎含淀粉10.0~13.5克、蛋白质1.93~2.25克、维生素C15.2~18.4毫克、还原糖0.46~0.65克、钾390~457毫克、铁0.85~1.23毫克。
界首马铃薯产地环境
界首马铃薯保护地域位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常年日照时数2251小时,年平均气温14.7℃,年温差27.1℃,年均无霜期216天,年平均降雨量832.4毫米。在马铃薯块茎形成的主要季节4~5月份和10~11月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和营养物质积累。
界首马铃薯保护地域属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32.5~38.2米,土壤主要有砂姜黑土、潮土和棕壤土三类九个土属32个土种,土壤大部分pH值5.6~7.3,有机质18.19克/千克、全氮1.05克/千克、有机磷13.76毫克/千克、速效钾145.19毫克/千克,沙壤土面积13万亩以上,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界首马铃薯保护地域水源属于淮河水系,境内有颍河、泉河、万福沟、北(南)八丈河、界临河、白莲沟、黄沟、幸福沟、岳塘沟、棋子沟、蒋杨沟等。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纯净无污染,富含矿物质,井渠配套,浇灌方便,水质中性,适宜马铃薯生产,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界首马铃薯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界首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9月18日,界首马铃薯被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界首马铃薯地理标志
界首马铃薯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界首市所辖东城街道、西城街道、颍南街道、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代桥镇、舒庄镇、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共18个乡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45.13″~115°31′25.57″,北纬33°00′48.5″~33°31′11.22″。
特定生产方式
1、种植模式
界首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从最原始的露地栽培,发展到地膜覆盖栽培,进一步改进到两膜、三膜大棚设施栽培;从人工、机械起垄栽培,改进到机械开沟培土封垄和部分播种、田管、收获的机械化栽培;从自留种到引进东北种薯,发展到在北方建立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使用脱毒原种、一代种。通过种植模式的改变和技术进步,大大提前了马铃薯收获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每年春马铃薯4月底至5月初收获,秋马铃薯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
2、生产过程
2.1、土壤的选择:选择耕层深厚、疏松肥沃、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pH5.6~7.3适宜块茎生长的沙质土壤。
2.2、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选用优质菜用品种,如费乌瑞它等。要求早熟、抗病、外表光滑、芽眼浅、大中薯率高、商品性好、口感佳、黄皮黄肉。使用脱毒种薯,严把种薯市场销售关,禁止使用商品薯繁殖。
2.3、生产管理:春季大棚马铃薯每年12月底至元月上旬催芽播种,地膜覆盖每年2月上中旬催芽播种;秋季8月初至8月中旬露地播种。根据马铃薯需肥特点,实施配方施肥,采取高钾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相结合,施足底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提高马铃薯产品的商品性。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破膜、通风、保温、浇水、补肥、防冻等关键技术落实到位。
2.4、病、虫、草害防治:马铃薯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地老虎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脱毒种薯,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种养结合、机械或人工除草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如利用黑光灯、色光板、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鳞翅目、同翅目害虫;采用粘虫板诱杀,在危害马铃薯茎叶的蚜虫、白粉虱发生田块,利用黄板或蓝板诱杀。
生物防治:采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同时要保护天敌,主要是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
药剂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时,严格执行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并确保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
2.5、收获分级:根据品种特性、市场需求等,适时收获。春季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秋季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后,根据大小及时分级包装、销售。
2.6、生产记录要求:建立完善的马铃薯质量跟踪记录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管理规章制度、农事活动及加工销售等,可以追踪到铃薯的种植条件、田间管理、分级收获、加工及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全过程。记载详细的生产管理措施和投入品的使用种类、数量和时间等。
质量安全规定
界首马铃薯应严格按照GB4406-1984《种薯》、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NY/T391-2013《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13《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658-2002《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1049-2015《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NY/T1056-200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66-2006《马铃薯等级规格》、NY/T5222-2004《无公害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等的规定组织生产。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进马铃薯无害化管理,严格按照界首市无公害马铃薯的具体要求规范操作。
界首马铃薯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实行“品牌、标准、标识、监管、宣传”的“五统一”制度。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1.1、生产经营的马铃薯符合确定的地域范围;
1.2、已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1.3、产品严格按照界首马铃薯生产加工技术规范进行的;
1.4、具有界首马铃薯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单位和个人,应与登记证书持有人鉴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协议中规定界首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规定及包装、标识使用要求,载明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使用人收费。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力。
2.1、可以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2.2、可以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展示、展销等广告宣传;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3.1、自觉接受登记持有人相关监督检查;
3.2、保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规范产品销售;
3.3、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使用。
4、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应该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产品质量和信誉负责。
5、农产品标志许可使用人不准将证书转给他人使用。未经登记证持有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
6、地理标志登记证持有人配合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市场检查,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消费者合法权益。
界首马铃薯补充介绍
“界首马铃薯”有着悠久而辉煌的种植历史,上世纪50年代马铃薯农场生产地方品种“界首红皮”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直到90代后,形成以陶庙、颍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栽培面积发展到高达10万亩顶峰期,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近年来,界首市加大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速度,根据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种植习惯,结合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户参与等方式先期在陶庙镇赵庄村规划建立2000亩的马铃薯高产种植示范园,采取三茬种植模式并获得成功,继而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达2.5万亩。
地域范围
界首马铃薯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界首市区域的东城街道、西城街道、颍南街道、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代桥镇、舒庄镇、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18个乡镇街道。地域坐标东经115°14′45.13″——115°31′25.57″,北纬33°0′48.5″——33°31′11.22″,东至代桥镇,南至舒庄镇,西至砖集镇,北至芦村镇,地域保护规模为55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00余公顷,总产量20万吨左右。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界首马铃薯”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