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特产含山大米介绍
含山大米,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马鞍山市含山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216小时,年平均气温15.6℃,其中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气温≥25℃,抽穗灌浆期昼夜温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长期间降水700毫米左右,适宜种植水稻。含山大米,米粒细长,长宽比≥3.0;晶莹剔透,洁白有光泽;垩白度≤2.5%。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泽度好,柔软爽滑,软而不粘;冷饭具有软韧性,色泽如常,不回生。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含山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1年4月,入选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含山大米历史渊源
含山县水稻种植历史久远,据含山县志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遗址和3000多年前仙踪大城敦遗址就发现了水稻种植的遗迹。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安徽民政季刊》记载,含山县普通农作物和特用农作物种植面积29.37万亩,其中水稻26.4万亩,占89.87%,含山县产米79.2万担。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含山县运漕镇一直是周边县区大米贸易活动最频繁的集散地,其地理位置居无为、巢湖、芜湖中心地带,水运条件十分便利,米行数量有50多家,有芜湖小米市之称。
2015年,含山县成立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
含山大米产品特点
含山大米,米粒细长,长宽比≥3.0;晶莹剔透,洁白有光泽;垩白度≤2.5%。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泽度好,柔软爽滑,软而不粘;冷饭具有软韧性,色泽如常,不回生。直链淀粉含量15-17%,胶稠度≥65毫米,蛋白质含量≥7.5%,含有锌和硒等微量元素。
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滋阴润肺、健脾和胃、除烦渴的作用。古代养生家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含山大米产地环境
地貌特征
马鞍山市含山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群山环抱,丘圩交错。
气候
马鞍山市含山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216小时,≥10℃积温5262℃,其中水稻生长季节日照时数≥850小时、有效积温≥3700℃。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312天,其中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气温≥25℃,抽穗灌浆期昼夜温差≥10℃。年平均降水1046毫米,其中水稻生长期间降水700毫米左右。
土壤
马鞍山市含山县土壤为血马肝田和沙泥田,土壤平均pH值6.5-7.0,有机质含量≥2.5%,全氮含量为≥1.2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5毫克/千克、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20毫克/千克。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的规定。
水源、水质
马鞍山市含山县灌溉水源以河流和水库为主,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规定。
环境空气
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2级标准。
含山大米产品荣誉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含山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1年4月,入选2021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含山大米地理标志
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运漕镇、环峰镇、陶厂镇、铜闸镇等4个镇,主要集中在裕溪河、牛屯河和得胜河流域,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1°43′。
安全规定
水稻生产全过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记录档案应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利可追溯性检查。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大米(NY/T419-2014)》的规定。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要求:产地属于平原圩区,生态条件良好。农田平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道路通达。
种植模式: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冬闲田-水稻。
季节安排:水稻播种期5月上中旬,栽插期6月上中旬,齐穗期8月中旬,收获期9月下旬。
品种范围:选用品质达到《优质稻谷(GB/T17891-1999)》2级及以上标准的中籼稻品种,生育期135天左右。种子质量符合《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禾谷类(GB4404.1-2008)》的规定。
生产控制:
播栽:采用旱育秧方式,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育秧,精量播种,旱育旱管,秧龄15-25天。机插大田每亩基本苗6-8万,宽行窄植栽插,并做到浅、匀、直、稳。
肥水管理:肥料运筹:每亩施纯氮13-15千克,氮、磷、钾之比为1:0.5:0.8。基肥占总施肥量的50%,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推广秸秆还田和绿肥还田;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30%;穗肥占总施肥量的15%;粒肥占总施肥量的5%。水浆管理:实行浅湿干“好气灌溉”,适时烤田,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
病虫草害防治: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应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品种,宽窄行栽插等措施。优先采用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保护与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推广稻鸭(渔)共生模式。采用杀虫灯、性诱剂等诱杀害虫。辅以化学防治,重点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品种,实行达标防治、适期防治、对症下药和统防统治。农药使用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2000)》的规定。
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适期收获稻谷。
烘干:采用低温循环式谷物烘干工艺。烘干后的稻谷水分在14-16%,爆腰率增值不超过3%。实行单收、单贮,严禁不同品种混贮。
加工:应用现代化稻米加工设备及先进加工工艺,加工机械具备二次色选和抛光功能。其工艺流程:稻谷清理(原粮→初清→除稗→去石→磁选→净谷)→砻谷(净谷→砻谷→稻壳分离→谷糙分离→净糙)→碾米(净糙→碾米→抛光→白米分级→色选)→计量包装。大米加工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成品大米质量符合《大米(GB1354-2009)》2级标准和《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使用要求: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
生产经营的大米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已取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具有含山大米市场开发经营能力。使用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不得向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收取使用费。
标识标注方法:
含山大米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实施“品牌、标准、标识、监管、宣传”的“五统一”制度。
可以在销售产品的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自觉接受登记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标志使用人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含山大米补充介绍
含山大米
含山县位于江淮之间,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水稻种植历史久远,土壤肥沃、水库资源丰富。“含山大米”原产地紧靠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全国生态镇——陶厂镇、运漕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渔滩湿地,群山环抱,丘圩交错,森林覆盖率达40%,裕溪河、牛屯河穿境而过,生态环境优良,为发展优质稻米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含山县农委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水稻机插、秸秆粉碎还田、绿肥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水稻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经检测,“含山大米”蛋白质含量8.2%-8.41%,直链淀粉含量约15%,胶稠度≥65%,含有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质量安全。
1、外观品质:米粒细长,长宽比≥3.0;晶莹剔透,洁白有光泽;垩白度≤2.5%。2、食味品质:大米蒸煮后口感醇香,光泽度好, 柔软爽滑,软而不粘;冷饭具有软韧性,色泽如常,不回生。3、内在品质指标:直链淀粉含量15-17%,胶稠度≥65mm,蛋白质含量≥7.5%,含有锌和硒等微量元素。4、质量安全规定:水稻生产全过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记录档案应妥善保存2年以上,以利可追溯性检查。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 大米(NY/T419-2014)》的规定。
“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面积1万公顷,年产8.25万吨。
含山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运漕镇、环峰镇、陶厂镇、铜闸镇等4个镇,主要集中在裕溪河、牛屯河和得胜河流域,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1°43′,保护面积约15万亩。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含山大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