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特产>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特产

诏安红星青梅

诏安红星青梅特产照片

诏安特产诏安红星青梅介绍

诏安红星青梅属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特产

诏安红星青梅,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诏安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高、无霜期长使诏安红星青梅落叶期迟,光合作用时间长,利于诏安红星青梅氨基酸等内含物的累积。诏安红星青梅果大,皮薄,肉厚,质脆,汁多,核小。

2020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诏安红星青梅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诏安红星青梅历史渊源

诏安红星青梅栽培历史悠久,据《诏安县志·人物》记载,南宋诗人吴大成(约1126~1227年)著《梅月诗卷》,有借咏梅花,颂梅子,抒发诗人忧国之情,报国之志。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诏安县志》,梅已被列为主要水果之一。

民国《诏安县志》记载,青梅已有加工成白梅(话梅)、乌梅、青梅(蜜梅)。

1834年,诏安研发出“梅灵丹”“咸金枣”(以梅和枣为主要原料)等青梅制品,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1992年起,诏安许多青梅加工企业陆续引进了日本、台湾地区的加工工艺,代加工青梅精制品。

2017年~2020年,诏安出台了《关于扶持青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5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青梅产业的发展。

2018年,诏安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太平镇青梅产业强镇项目获批,投入太平镇青梅产业一二三产八大项目,促进了太平镇青梅产业的蓬勃发展。

诏安红星青梅产品特点

诏安红星青梅外在感官特征

诏安红星青梅果大,近圆形;皮薄,翠绿或黄绿色,色泽均匀;肉厚,浅黄绿色;质脆、细腻,汁多,酸度高;核小。

诏安红星青梅内在品质指标

诏安红星青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5%,可食率≥85.0%,可滴定酸≥6克/100毫升。

诏安红星青梅产品环境

诏安红星青梅土壤地貌

诏安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西侧为低山、丘陵,东南沿海为平原台地。水源充足、清洁无污染。产区土壤以低丘红壤地、砂壤地为主,微酸性,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富含硒。

诏安红星青梅气候特征

诏安县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果实成熟期昼夜温差大,利于青梅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日照长,年均日照时间1896.1小时,雨水充足,年均降雨量1447.5毫米,无霜期360天,年均气温高、无霜期长使诏安红星青梅落叶期迟,光合作用时间长,利于青梅氨基酸等内含物的累积,适宜诏安红星青梅种植。。

诏安红星青梅产品荣誉

1996年,诏安红星青梅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815工程红星青梅示范小区”。

1998年,诏安红星青梅的梅荼、梅酱、盐水青梅获“绿色食品”商标标志证书。

2000年,诏安红星青梅质量标准被升级为福建省地方标准。

2001年,诏安红星青梅被授予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同年8月,诏安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青梅之乡”。

2002年,诏安红星青梅通过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认证。

200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诏安红星青梅”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08年,诏安红星青梅获漳州市知名商标。

2009年2月,诏安红星青梅获福建省著名商标。

2009年,诏安红星青梅被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漳州市十大名优花果。

2012年,诏安红星青梅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8年,“诏安红星青梅”入选“中国十佳果品地标品牌”和《中国品牌农业年鉴》,同年,“诏安红星青梅”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福建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020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诏安红星青梅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12月,太平镇(青梅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2021年9月13日,入选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诏安红星青梅地理标志

诏安红星青梅地域保护范围

“诏安红星青梅”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漳州市诏安县所辖梅洲乡、四都镇、金星乡、梅岭镇、桥东镇、南诏镇、深桥镇、西潭镇、白洋乡、建设乡、红星乡、太平镇、霞葛镇、官陂镇、秀篆镇共计15个乡镇251个行政村(社区、农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6°55′05″~117°22′03″,北纬23°35′02″~24°11′03″之间。

诏安红星青梅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20-02-3164。

安全要求

诏安红星青梅产品质量符合《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相关标准。

品种选择

诏安红星青梅主栽品种是经长期筛选保留下来的白粉梅和青竹梅。

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技术

1.生产控制

(1)高标准建园

选择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壤肥沃、深厚、疏松的低丘红壤地或砂壤地,要求土壤有机质15克/千克以上,透气性好,地下水位1米以下。丘陵山地需设置拦洪沟、排蓄水沟和蓄水池。株距5~6米,行距6~7米,亩植27~40株为宜。

(2)土壤管理

梅园土壤最适持水量30~40%,根据季节调整排水或灌水,花期不灌水。施肥方面提倡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

(3)树体管理

幼树整形修剪:定植后,待新梢长出30~40厘米左右,选留三主枝摘心,促进其分枝,再依据新梢长度着重培养副主枝,促进二、三级分枝生长。第二年在主枝上选留副主枝并促其抽生新梢,形成自然开心型。冬季可以适当短截徒长枝,并剪掉枯枝及病虫枝。

结果树整形修剪:待新梢长至10~15厘米,及时摘心,以促其分枝再抽新梢;采果后以改善树冠通风透光为目的,适当删除树冠中下部较密枝条,结合夏季摘心抹芽、拉枝、扭枝的方法进行修剪;冬季梅花现蕾期前,对徒长枝进行适当短截,密蔽重叠枝进行疏剪,树冠高大且已封行的进行缩剪等,促使形成短果枝和针刺状果枝,并对枯枝、病虫枝、纤弱枝进行合理修剪。对开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徒长树,可在10月上旬花芽进入形态分化期时,用环割刀在梅树主干上割1~2毫米宽,深达木质部的螺旋环线,或用14号、16号铁线扎入主干1/2的皮层进行环扎,在1个月后及时解扎。

(4)病虫防控

农业投入品,采取源头控制,全程跟踪,严禁施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和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病虫害防治方面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办法,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施用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提倡施用生物源、矿质源农药;同时,督促企业和果农做好生产过程记录档案,逐步建立诏安红星青梅质量可追溯制度。

2.采收

一般在4月上旬,核坚硬,果皮光滑时分批采摘。按加工要求采摘,用于加工干湿梅的要求8成熟以上,加工青脆梅的7~8成熟时采墒。采收原则:由下而上,由外到内,先成熟先采收。严禁拉果,采收时做到三轻(轻拿、轻放、轻搬)。

诏安红星青梅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保护范围内的诏安红星青梅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如需使用“诏安红星青梅”地理标志的,应当向诏安县青梅协会提出申请,经审批准后才能使用,要求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

包装

诏安红星青梅按照规定应当包装销售。

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诏安红星青梅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其它

诏安红星青梅的贮藏、运输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诏安红星青梅补充介绍

  诏安县果树生产历史悠久,早期的乌梅干畅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1999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总产量达21.6万吨。其中约30%以鲜果销往广东省及闽南一带,约60%以盐水梅半成品供应各厂家。约15%由本地厂家加工制成密饯、果酒、果汁等成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还有制成少量的乌梅干与白梅干产品。

  诏安果梅品种丰富,集南北大全,有从北引进的十个品种(品系),有广东主产的软枝大粒等,还有本地实生选种的优良品系。如太平白梅、青梅等。从花期上分有早、中、晚熟三种类型。全县果梅生产主要以农民种植为主体,以及部分农场和联合户,专业户。在适宜果梅生产的山区,每逢花期,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飘香四溢;果梅收成季节,产地的老少齐上阵,还形成了季节性外来民工聚集地;诏安县的果梅生产形成了一道山区独特的风景线,初步形成了果梅生产、加工、销售的雏形。

  “中国青梅之乡”诏安县盛产的“诏安红星青梅”果大、皮薄、肉厚、核小、质脆细、酸度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红星青梅特有酸中带甜的香味,特别是因其富含果酸及维生素C,其半成品----干湿梅富有弹性,呈淡黄色,加工时果皮不易开裂,内含物不易流失,且腌制过程中只需加适量食盐而不需添加其他任何添加剂就可达到保质期12个月以上。“诏安红星青梅”先后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国家质量证明商标及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全县现有青梅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青梅生产和加工基地。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诏安红星青梅”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我要对“诏安红星青梅”点赞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