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特产甘谷香包介绍
“香包”指里面填充了丁香、雄黄、艾叶末、冰片、霍香、苍术等具有芳香除湿功效的中药材粉末,外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广义上讲,也包括实体型香包、没有填装香料的各类刺绣工艺品。
甘谷香包发展现状
甘谷香包历史上都以小巧玲珑的微型香包为主,主要供人们特别是妇女儿童佩戴。当前香包已经从个人佩戴向居室、大厅美化功能发展。因而,香包也走向了大型化,图案越来越精美、形式越来越多样。
历史上甘谷香包以手工制作、家庭作坊为主,当前除保留手工制作的基本特点外,正在向规格化制作、商品化销售转变,并日益成为当地手工艺人致富的门路之一。
甘谷香包香包历史
“香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间文化,它以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特有的香味,典雅的魅力,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香包,古人叫香缨、香囊、佩帏、容臭,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类民间刺绣工艺品。
约3000年前,《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香包的描述。《礼记》云:“五彩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自然,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天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除菌爽神功效。战国至秦、汗、普,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普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史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显。清代,香包成为馈赠的信物。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注、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端午节,甘谷民间都有佩戴香包的传统。按说,端午佩戴香包能驱秽避邪,特别是当香包与手链等一起佩戴时,还有防避毒蛇的作用。
甘谷香包补充介绍
又称香袋、香囊、荷包,古称“容臭”。据说此俗来自对屈原的纪念。屈原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喜佩香草之类植物以示其志,人多慕其志改佩“容臭”以念。后经发展变化,年轻人将其作为情人的互赠信物,也可佩在身上作为“压邪”之物,挂于床头作为吉祥装饰之物。
甘谷香包,色泽艳秀,风格独特,内填香草,用绸缎包裹,再在其上绣以各种锦文图案,缝、绣、绘各工艺十分精细,既可驱虫防蚊,又可做为礼赠饰品。甘谷香包种类繁多,题材丰富,有玉兔拜月、葫芦剑、如意袋、鸡心袋、绣球袋、蟾蜍袋、蝎子袋、蜈蚣袋、鸳鸯袋、桃形袋、荷花袋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传统型十二生肖香包,做工精巧,夸张传神,古朴稚趣。香包在有意无意间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信息,既是一种静态的工艺品,又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存。甘谷香包有的用钩针扎制,清新素雅,富有时代特色。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甘谷香包”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