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特产大新龙眼介绍
大新龙眼,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大新龙眼产品介绍
大新龙眼包括石硖和广眼类。石硖:果实近圆形或扁圆形,中等大小;果皮黄褐或青褐色,龟状纹及疣状突起明显;果肉乳白色或淡黄白色,不透明;果肉较厚,干苞,易离核,肉质爽脆,浓甜带蜜味;果核较小,红褐色。广眼类:果实近圆形,果实大或中等;果皮褐色,有龟状纹;果肉乳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汁多,味清甜,香味浓郁;果核中等,黑色。
大新龙眼品质特性特征
4.1外在感官特征大新龙眼包括石硖和广眼类。石硖:果实近圆形或扁圆形,中等大小;果皮黄褐或青褐色,龟状纹及疣状突起明显;果肉乳白色或淡黄白色,不透明;果肉较厚,干苞,易离核,肉质爽脆,浓甜带蜜味;果核较小,红褐色。广眼类:果实近圆形,果实大或中等;果皮褐色,有龟状纹;果肉乳白色或黄白色,半透明,汁多,味清甜,香味浓郁;果核中等,黑色。4.2内在品质指标大新龙眼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口感佳,维生素C(抗坏血酸)≥57mg/100g,总糖≥12g/100g,可食率≥3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4.3安全要求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的规定。生产过程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化学防治,必要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应符合NY/T393和NY/T394的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应符合GB2762、GB2763等国家标准的要求。
大新龙眼自然生态环境
2.1地形地貌及土壤情况大新县海拔120-973米,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pH值在4.5-6.0之间,土层深厚,适宜大新龙眼种植。2.2水文情况大新属喀斯特地区,地下暗河多,泉眼多,地表水河流多,流量较大,可利用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源比较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大新龙眼在种苗期(一般为2月)需要充足的水分,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树苗灌溉。全县境内没有大型工矿企业,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没有人为污染,工业污染较少,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源,保证了种植龙眼过程中无污染的水源,为种植出高品质的大新龙眼提供保障。2.3气候情况大新县地处南亚热带南沿,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21.4℃,全年光照时数1516.3小时,年无霜期361.6天,年均降雨量1350.3毫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龙眼夏秋季(5—11月)生长期需要充沛的雨量和阳光,大新在夏季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冬日无霜冻,有利于龙眼果实的生长发育和龙眼树苗成活,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十分适宜龙眼的生长。
大新龙眼补充介绍
大新县龙眼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大新龙眼以果大、肉厚、味道甘甜、数量多、产量高而驰名区内外,畅销内地、港澳、东南亚,多年来均供不就求。荣获2001年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大新县委、县政府一直把龙眼生产列为本地的一项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紧紧围绕“以品种改良为前提,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优化果品质量,提高水果的竞争力和效益”为思路,大力实施龙眼的优果工程。目前,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其中石硖、储良、大乌园等龙眼面积1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2%。
龙眼在大新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百年树龄以上的龙眼树随处可见。据有关资料记载,栽培史近千年以上,且品质上乘,素有“龙眼之乡”之美称,1986年大新县被定为第一批全国“六大龙眼基地县”之一,2001年大新龙眼参加北京农业国际博览会荣获名牌产品称号。大新龙眼因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而驰名区内外,所产龙眼及加工产品远销区内外甚至销往美国等国家。近几年来,大新县致力于实施龙眼“优果工程”,优化品种结构,采用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龙眼产量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大新县龙眼生产基地经自治区农业厅批准,取得创建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资格。目前,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16.1万亩,其中石硖、储良、大乌园等龙眼面积13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2%。主要品种有石硖、储良、大乌圆、广眼、福眼、本地实生龙眼等,果肉白色透明,香浓味甜、核细,可以鲜食或加工成桂圆干、桂圆肉。目前,大新龙眼主要的加工成品有桂圆干、桂圆肉、桂圆糕、桂圆酒等,大新龙眼成熟期在8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从2004年起,大新县每年都在龙眼收获季节举办龙眼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通过举办龙眼节进一步提高了大新龙眼知名度,树立了品牌意识,龙眼产、供、销达到了更高层次。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大新龙眼”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