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特产蛋黄果介绍
蛋黄果(学名:Pouteria campechiana (Kunth) Baehni)是山榄科、桃榄属植物,树体高约6米,单叶互生,叶片纸质,狭椭圆形,花小白色,聚生于叶腋。果实球形,未熟时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含水量少,味略甜。其味道口感介乎于番薯和榴莲之间。种子通常1-2粒,近圆形或椭圆形。果实12月成熟,采收后需要后熟4-7天方可食用。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原产古巴和南美洲热带,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50年代广州始有栽培,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和海南等地有栽培。
蛋黄果的成熟果皮黄绿色至橙黄色,薄而光滑;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 蛋黄果树姿美丽,适合作庭园栽培。
蛋黄果形态特征
小乔木,高约6米;小枝圆柱形,灰褐色,嫩枝被褐色短绒毛。叶坚纸质,狭椭圆形,长10-15(20)厘米,宽2.5-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中脉在上面微凸,下面浑圆且十分凸起,侧脉13-16对,斜上升至叶缘弧曲上升,两面均明显,第三次脉呈网状,两面均明显;叶柄长1-2厘米。
花1(2)朵生于叶腋,花梗圆柱形,长1.2-1.7厘米,被褐色细绒毛;花萼裂片通常5,稀6-7,卵形或阔卵形,长约7毫米,宽约5毫米,内面的略长,外面被黄白色细绒毛,内面无毛;花冠较萼长,长约1厘米,外面被黄白色细绒毛,内面无毛,冠管圆筒形,长约5毫米,花冠裂片(4)6,狭卵形,长约5毫米;能育雄蕊通常5,花丝钻形,长约2毫米,被白色极细绒毛,花药心状椭圆形,长约1.5毫米;退化雄蕊狭披针形至钻形,长约3毫米,被白色极细绒毛;子房圆锥形,长3-4毫米,被黄褐色绒毛,5室,花柱圆柱形,长4-5毫米,无毛,柱头头状。果倒卵形,长约8厘米,绿色转蛋黄色,无毛,外果皮极薄,中果皮肉质,肥厚,蛋黄色,可食,味如鸡蛋黄,故名蛋黄果;种子2-4枚,椭圆形,压扁,长4-5厘米,黄褐色,具光泽,疤痕侧生,长圆形,几与种子等长。花期春季,果期秋季。
蛋黄果主要价值
蛋黄果是热带水果,果肉含糖29.1-30.5%,淀粉5.6-8.1%,粗脂肪1-1.14%,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24.3毫克。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蛋黄果含有丰富的磷、铁、钙、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及人体必须的十七种氨基酸,具有帮助消化、化痰、补肾、提神醒脑、活血强身、镇静止痛、减压降脂等功效。
蛋黄果树姿美丽,适合作庭园栽培。蛋黄果适宜沙质地和其他土壤质地栽种的优良特性二代母本果树;该水果是一种极富市场前景的果树种植品种,同时也是解决农村水果种植业品种老化、市场价格低迷,促进农村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蛋黄果生长环境
蛋黄果喜温暖多湿气候,年均温24-27.5℃适宜。能耐短期高温及寒冷,40℃或1-2℃短时间植株不致受害。花期阴雨高温严重落花,果熟期忌低温,冬季低温果实变硬,颇能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以沙壤土生长最好。
蛋黄果繁殖方法
蛋黄果育苗有种子繁殖、圈枝(空中压条)、扦插、嫁接等方法,常用的是种子繁殖和圈枝。种子繁殖一般在3-4月进行,选择成熟饱满的种子,洗净后沙藏催芽10-15天,当种子“露白”后点播于畦面.然后覆盖细土1厘米厚并浇水,最后用稻草、树叶或遮阳网遮阴,发芽率可达94%。
圈枝繁殖则在4-5月进行,在蛋黄果树上选取粗约2厘米的枝条,环剥2-3厘米宽后晾晒7天左右,然后用加有少量草木灰和“广增素802”1000倍液(或选用50毫克/千克的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萘乙酸溶液)的干净细土包裹环剥处,再用塑料薄膜包扎密封,一般40-60天后可萌发淡黄色新根,直至第3次长出的根老熟后将枝条锯下假植。苗床地应选择光照充足的地方,种植时尽量不要伤根,深度以埋过根球2-3厘米为宜。植后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过湿,以防烂根。圈枝苗萌发新梢后,应及时剪去过多的新梢,以提高成活率。
蛋黄果补充介绍
又名狮头果,原产南美北部,属山榄科半落叶小乔木热带果树。果实球形,未熟时果绿色,成熟果黄绿色至橙黄色,光滑,皮薄,果肉橙黄色,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
海南各地出产。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蛋黄果”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