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特产东北林蛙介绍
东北林蛙(学名:Rana dybowskii)是蛙科、林蛙属无尾两栖动物。雄蛙体长63毫米,雌蛙体长67毫米左右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宽扁,突出于下唇吻棱钝而明显。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端钝圆指较细长而略扁。背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而分散的圆疣,有的个体在肩上方有 “八” 形长 疣。生活时体色随环境而异。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上面 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个体却无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为棕红色、浅褐色或棕色两眼间一般有一深色横纹。雄蛙腹面咽、胸部多为灰白色,有的个体还散有黑褐色或灰褐色斑点,腹部为土棕色或白色微带绿色雌蛙腹面咽喉部浅红棕色,有的并散以黑褐色、灰褐色或灰色斑点,腹部及四肢腹面红棕色或红黄色。
东北林蛙一般生活在从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90米左右山区植被较好的湿润环境中,在森林、灌丛、草地以及湖泊、水塘、沼泽和农田等多种静水域及其附近都有它的踪迹;其行动敏捷,能迅速避开敌害,不易捕捉。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韩国、中国、日本(对马岛);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
东北林蛙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63毫米,雌蛙体长67毫米左右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宽扁,突出于下唇吻棱钝而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颊面略凹陷鼻孔位于吻至眼前角的中央,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宽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直径略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两小团,略呈椭圆形,自内鼻孔内侧前缘或中央斜向后方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端钝圆指较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较明显内掌突大而略呈圆形,外掌突小而窄长。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或鼻孔,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钝圆而略窄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外侧3趾间几乎为全蹼,蹼缘几乎无缺刻或微具凹陷雄蛙第四趾两侧的蹼略超过远端关节下瘤或几乎达到趾端,内侧3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的蹼均达趾端,雌蛙的蹼较雄蛙的略逊外侧蹠间蹼较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为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3/4,外蹠突小而圆或个别不明显。
背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而分散的圆疣,有的个体在肩上方有“八”形长疣,雌蛙的体侧及肛部多密布小圆疣或痣粒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成曲折状口角后的颌腺粗大内、外跗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腹面有密集扁平小疣。
生活时体色随环境而异。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上面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个体却无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为棕红色、浅褐色或棕色两眼间一般有一深色横纹,少数个体的则不明显鼓膜部位有黑褐色或黑色三角形斑雌蛙体侧及肛部小疣或痣粒为朱红色或红黄色胯部及股部前内侧为黄绿色四肢背面有明显的深色横纹,股、胫部背面一般4-5条横纹。雄蛙腹面咽、胸部多为灰白色,有的个体还散有黑褐色或灰褐色斑点,腹部为土棕色或白色微带绿色雌蛙腹面咽喉部浅红棕色,有的并散以黑褐色、灰褐色或灰色斑点,腹部及四肢腹面红棕色或红黄色。液浸标本背面多为灰棕色,深色斑纹仍清晰腹面白色,斑点多变为灰棕色或灰色。
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上灰色或灰棕色状婚垫(刺)很明显,腹面观一般可分为4团,基部2团大,近腕部的1团显然大于指部的1团,其间界限清晰而无明显间距,近指端的2团很小,其间界限不分明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有红色雄性线。
卵群呈团状卵径1.5-2.0毫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褐色或白色卵粒外包两层胶质膜,外层较内层厚。
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少数为灰褐色、灰棕色或棕色腹部色略浅,尾鳍半透明,其上满布灰褐色或灰棕色斑点。第32-36期蝌蚪全长38毫米,头体长16毫米,尾长23毫米左右,尾高超过头体长之半。头体粗短,呈卵圆形吻部略窄而吻端钝圆,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鼻孔及眼位于头背侧,鼻孔在吻至眼的中央出水孔在体左侧略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开口略斜向右侧。口在吻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及两口角有一排整齐的乳突,口角处有副突唇齿式为Ⅰ:3+3/1+1:Ⅲ。少数Ⅰ:4+4/1+1:Ⅲ;角质颌适中。液浸蝌蚪头体及尾肌为灰褐或灰棕色,尾鳍色浅,其上的深色斑点仍清晰。
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14毫米左右,最大者达17毫米背侧褶及小疣显现,四肢背面横纹清晰。
东北林蛙主要价值
东北林蛙俗称“哈士蟆”,不仅能大量捕食森林、牧草和农作物的害虫,而且是中国药、肉兼用的蛙类,因而该蛙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动物之一。
消灭害虫:东北林蛙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数量甚大,能大量捕食各类昆虫及其幼虫。而且食量很大,最高可达体重的16.3%.可见,该蛙在消灭农林害虫、对控制虫害的大发生、维护生态平衡起着积极的作用。
药用:东北林蛙的整体或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均可入药,即称哈士蟆和哈士蟆油,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之一。一般用作滋补强身,治疗体弱气虚、神经衰弱、病后失调等病症。
食用及其他:东北林蛙肉嫩味美,是分布区当地群众喜食的菜肴;也是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动物。此外,制取哈士蟆油后的肌肉、骨骼和内脏等副产品可作为家禽、毛皮兽(如水貂、紫貂等)、鱼类的饲料。
东北林蛙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ver3.1——无危(LC)。
由于东北林蛙经济价值大,其被无计划地滥捕乱捞,特别是在每年东北林蛙入河至河流封冻前的数日,被人们大肆捕捞,加上有些地区森林的过度砍伐,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东北林蛙的天然繁衍和冬眠场所急剧缩小,资源量日趋减少,有的地区已濒临枯竭,如黑龙江尚志1971年东北林蛙年产8000千克以上,截至2012年下降到仅产几百千克。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某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倡导半野生或人工饲养,以增加本地的蛙群数量。虽然一些地方开展的人工养殖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对其生态学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掌握它们与其他动物种群以及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调节机理和生态遗传规律,才可能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养殖技术,有计划地建立繁育饲养基地。同时,建立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以保护该蛙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维持蛙群的自然结构,确保产卵群体的数量、卵的正常孵化、蝌蚪和幼蛙的生长发育,防止过度捕捉,才能达到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东北林蛙补充介绍
东北原生态中国林蛙三年以上成年蛙肉白、鲜、香、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食品,在东北已成为最受人们青睐的高级佳肴,适合于各类人群。林蛙最佳食用期是每年的10月份至下年的4月份,这时期林蛙体内含有大量的蛙油及蛙籽。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东北林蛙”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