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特产范县大米介绍
范县大米,河南省范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3年7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范县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范县大米历史渊源
范县稻谷种植历史悠久,夏属昆吾时期已开始种植旱稻,已有3000多年历史;
春秋时,范县旱稻的种植已小有规模;
1949年后,范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盐碱洼地变江南”的,引黄灌溉;
20世纪80年代,范县实施稻改工程。
范县大米产品特点
范县大米,米粒成椭圆型,半透明,手握米紧攥不粘手,香味清新,淡雅绵长。范县大米含氨酸类营养物质高达18种。理化指标:胶稠度≥75.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至20%,蛋白质≥6.5%。
范县大米产地环境
范县大米产自河南省范县,范县是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属于冲积平原。范县属黄河水系,河流、沟渠较多,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孟楼河三条。范县土壤大体分为沙土、沙壤土、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盐碱地五类,沙、壤、黏相间分布。
范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具有冬季寒冷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晴和日照足的特点。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春旱夏涝、旱涝交替的情况。范县四季降水量分配不均,以夏季雨量最为集中,平均349.3毫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冬季由于受北方干冷大陆性气团的控制,雨雪稀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5%,适宜种植水稻。
范县大米产品荣誉
2013年7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范县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范县大米地理标志
范县大米产地范围为河南省范县濮城镇、龙王庄镇、陆集乡、王楼乡、杨集乡、辛庄乡、陈庄乡、白衣阁乡、张庄乡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品种
新稻18、新稻20、新稻22等适宜产地范围内种植的品种。
立地条件
土壤为黄河冲积母质上发育成的区域性土壤类型为潮土,pH值范围8.0至8.5,有机质含量≥1.5%。
栽培管理
育秧:
(1)育秧方法:育秧方式为半旱式育秧。
(2)播种期:5月上旬,秧田期35至40天。
(3)播种量:每667平方米(亩)用种量≤2.5千克。
移栽:移栽时间为6月中旬,每667平方米(亩)植苗1.6至1.8万穴,每穴2至3基本苗。
田间管理:施肥原则掌握前重、中控、后补。每667平方米(亩)施农家肥1200至1500千克,每667平方米(亩)纯氮用量≤12千克,以基肥为主,追肥不超过总肥量的15%。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收获
10月下旬当黄熟谷粒达到95%时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
加工
稻谷→筛选→去石→磁选→砻谷→谷糙分离→碾米→精选→色选→包装。
范县大米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省范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范县大米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范县大米补充介绍
范县大米具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黄河水资源丰富、土地肥 ,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技术,采取优质品种单品种种植、单品种收获、单品种加工、单品种包装的方法,提高大米质量,米质纯正,晶莹透明,洁白如玉,香软味甘,营养保健,适口性极佳,无污染。近年来,范县开展了以打造绿色品牌为内容的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通过请科技专家办专题讲座、设立科技咨询服务网点等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科技应用能力和农产品技术含量。还按照标准化、无公害化要求,因地制宜的发展水稻、林业等绿色产业,引进优良品种,和农药厂联合研制绿色稻米专用药,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推广销售队伍,从栽种、施肥、用药到加工,严格操作规程,使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逐步成为绿意盎然的“江北米乡”。
河南省范县濮城镇、龙王庄镇、陆集乡、王楼乡、杨集乡、辛庄乡、陈庄乡、白衣阁乡、张庄乡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河南省范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范县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范政文〔2012〕46号 范县农业地方标准:DB410926/T007-2007《范县大米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规程》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范县大米”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