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特产松乳菇介绍
松乳菇(学名:Lactarius deliciosus (L.) Gray)是红菇科、乳菇属真菌。担子果具中生柄,通常单生或多个群生,新鲜时肉质,无嗅无味,干后碎质;菌盖幼时半球形,中间下凹,成熟时平展、中凹形,直径为3-12厘米,中部厚8-20毫米;菌丝隔膜简单分隔;菌丝IKI-,CB-;菌肉菌丝无色,略厚壁,经常分枝,略弯曲;菌髓菌丝无色,薄壁至略厚壁,少分枝,频繁分隔,略弯曲;担孢子广椭圆形,无色,厚壁,具刺。
松乳菇在北半球分布很广,夏、秋季单生、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树林中地上,常形成菌根。凡有针叶林(特别是松树)生长的地方,几乎都有松乳菇的分布,南半球仅见于澳大利亚的辐射松林下。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及沿海地区,产于我国浙江、湖南、台湾、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辽宁、江苏、安徽、江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 、新疆、西藏等省区。
松乳菇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松乳菇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另外,松乳菇具有抑制肿瘤,抗菌等作用。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无危(LC)。
松乳菇形态特征
子实体:担子果具中生柄,通常单生或多个群生,新鲜时肉质,无嗅无味,干后碎质;菌盖幼时半球形,中间下凹,成熟时平展、中凹形,直径为3-12厘米,中部厚8-20毫米;菌盖表面新鲜时橙黄色、胡萝卜黄色,受伤后变绿,光滑,干后颜色变淡,浅黄褐色,无环带,粗糙;边缘锐,干后内卷;菌褶表面新鲜时与菌盖表面同色,触后变绿,干后变为黄褐色;菌褶密,不等长,通常直生,脆质;菌肉新鲜时白色或胡萝卜黄色,老后变绿,乳汁少,干后软木栓质,厚可达5毫米;菌柄圆柱形,纤维质,与菌盖同色,伤后变绿,长2.5-6厘米,直径为6-20毫米。
菌丝结构:菌丝隔膜简单分隔;菌丝IKI-,CB-;菌丝组织在氢氧化钾试剂中无变化。
菌肉:菌肉菌丝无色,略厚壁,经常分枝,略弯曲,有些菌丝膨胀,紧密交织排列,直径通常为4-10微米,膨胀菌丝直径可达15微米。
菌褶:菌髓菌丝无色,薄壁至略厚壁,少分枝,频繁分隔,略弯曲,疏松交织排列,直径为3.5-6微米;囊状体薄壁至略厚壁,无色,锥形、近纺锤形,大小为(25-35)微米×(5-79)微米;担子近棍棒状,具4个小梗并在基部具简单分隔,大小为(18-25)微米×(6-8)微米;拟担子的形状与担子相似,但略小。
孢子:担孢子广椭圆形,无色,厚壁,具刺,IKI+,CB+,大小为(8-9)×(6-7)微米,平均长L=8.26微米,平均宽W=6.35微米,长宽比Q=1.3(n=30/1)。
松乳菇主要价值
松乳菇是一种珍贵的真菌,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可口,菇圆肉厚。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松乳菇含有乳菇紫素、乳菇菌素等抗生素,其子实体提取物对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该菌产生的乳菇素可起抗菌作用,Ondrusek从子实体中分离出神经鞘脂类物质,Cuillot则从松乳菇中分离出外源凝集素。松乳菇的抗菌成分主要存在于有机相中,它对细菌、真菌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水相对放线菌和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
松乳菇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无危(LC)。
松乳菇补充介绍
松滋山地特产一种名菌——松乳菇,驰誉于湘鄂一带,是珍馐佳肴的常用配料。松乳菇,俗称雁来菌,因产于松林地,又名松菌。子实体一般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冬初,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关系。松滋的山区和丘陵,马尾松林分布辽阔,气候湿润,适宜松乳菇生长,以长江南岸松滋口一带的松林地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年产10万斤左右,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制成罐头,远销外地。松乳菇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每百克中含粗蛋白 19.3克,脂肪6.8克,碳水化合物35.5克,纤维32.4克,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菇圆肉厚,质嫩味鲜,香气浓郁,十分爽口。用来炒肉片,风味极佳,用以氽汤,其鲜无比,制成菌油,另有味道,荤炒素制两皆相宜。此菇因系菌根菌,在人工培育下尚难形成子实体。松滋科学试验站对松乳菇进行驯化培育研究,并分离制成了纯菌,试验结果的报告文章分别发表于上海《食用菌》和湖北《农业科学》杂志上。( 松滋)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松乳菇”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