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特产竹溪黄连介绍
竹溪黄连,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竹溪县黄连种植历史悠久。1956年,竹溪桃源区(现桃源乡)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黄连之乡”称号,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锦旗。竹溪黄连因其根状茎形如鸡爪状,且表面呈灰黄或黄褐色,又称“鸡爪连”,富含多种生物碱、黄柏酮和黄柏内脂,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药农称之为“救生根”,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竹溪黄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竹溪黄连历史渊源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
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
至民国初年,开始试行人工种植黄连,主要分布于竹溪县丰溪、泉溪以南各乡镇。民国年间,丰溪镇辽叶村黄连种植农户曾多达3个半保(相当于现在3个半村)。从此,山民养成了种植黄连的习惯,黄连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1956年开始,竹溪县向全国提供黄连商品。竹溪县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周恩来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1978年,竹溪收购黄连3.43万千克,出口3万千克,为历史最高纪录。
竹溪黄连产品特点
竹溪黄连属味连,又称川连、鸡爪连,以其外形酷似鸡爪得名。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境内黄连广有分布,根状茎表面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截面为菊花形,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等含量均超出《国家药典》标准,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还被收录入中国首部《竹溪植物志》。
竹溪黄连根状茎表面呈灰黄色或黄褐色,截面为菊花形,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含量6.3%,黄连碱含量1.9%,巴马汀含量1.6%,浸出物高达26%,分别超过《国家药典》2010年版一部标准的0.8%、0.3%、0.1%、11%。
竹溪黄连自古便是当地山民的常用药,用以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用途广泛,疗效显著,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竹溪黄连产地环境
竹溪县地处秦岭南麓、大巴山脉东段北坡,与神农架相邻。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达91.1%,植物多达2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
经植物普查,竹溪县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
竹溪黄连产品荣誉
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竹溪黄连”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竹溪黄连地理标志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一、种源
黄连。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1200米至1800米,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5.5至6.5。
三、栽培管理
1.播种:10月至11月播种。选用3年至4年生成熟种子。
2.移植:4月上中旬选实生2年、株高6厘米以上、具有4片至6片真叶的种苗移栽。每亩栽种6万株至7万株。
3.除草追肥:每年除草3次至4次。每年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至4000千克。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加工
1.采收时间:移栽后第5年采收。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
2.加工方法:
去须根、叶、杂质→分级整理→干燥→还软→干燥→槽笼撞击簇面须、根、叶柄、沙、杂物→分级。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断面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极苦。
2.理化指标: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5.7%,枝连小檗碱≥7.0%;灰分(按干燥品计)≤5.0%;水分≤12.0%;杂质≤1.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竹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竹溪黄连的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竹溪黄连补充介绍
湖北省竹溪县是最早受到国家表彰的“黄连之乡”。风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黄连之乡的基地已由建国初期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7000多亩,以黄连为主的小药材己达7万多亩,药农建设药花飘香的生态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书写连乡新的辉煌。
竹溪位于大巴山脉东段北坡腹地,与陕西、重庆毗邻,是著名的“秦归川连”主要产地之一。早在1956年,竹溪县委县政府选派黄连种植能手——桃源乡柳树坪村一位四川籍农民当代表,出席全国群英会,1总理亲手将书写有“黄连之乡”4个金光闪闪大字的锦旗授给竹溪代表,半个世纪以来激励连乡人民建设生态家园黄连之乡,积极提供生物制药原料商品,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秦巴山区竹溪县, 经植物普查, 境内植物多达2200余种, 其中药用植物1200多种, 故有“竹溪草木半是药”之说。竹溪南部大山区5个乡镇,平均海拔千米以上,不仅盛产上千种药材,草木药材地道,药性也特别好。这里所产的味连、川连、佛手连等黄连,医药界俗称北岸连,外观金黄色,截面菊花形,小檗碱含量高,经药检机构认定,质量居国内8种黄连之首,被医药专家列为正品。早在明清年间,竹溪黄连就出口东南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溪黄连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有机农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的1978年, 竹溪收购黄连34300公斤,出口3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
为给“黄连之乡”锦旗添光彩,竹溪县委县政府向药农灌输市场经济讲求质量效益,品牌效益和诚信经营的思想理念,引导农民摸索市场规律,对有发展前景的黄连等安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做到逢俏不撵,逢疲不丢,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用调节生长周期和待价而沽的方式,打好市场时间、价格差,掌握少赔多赚主动权。药农在黄连价格低潮谷底期反其道而行之,让进入成熟期的黄连留棚延期起挖,并扩大黄连种子育苗规模,待到黄连市场价格东山再起时,药农及时起挖5至7年足期生长的优质黄连烘炕出售,优质优价,被商家厂家争相购买,“黄连之乡”名优黄连名声雀起。同时,黄连采收迹地更新有了充足大规格的秧苗移栽,还将剩余黄连秧苗批量供应秦巴山区连农,卖上了好价钱。无论市场风云怎样变幻,竹溪的黄连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常年6000亩左右。
竹溪是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在精心实施生态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县药材产业办公室和涉农科技部门、医药企业、药技协会、黄连研究会等机构及民间药协组织,积极探索解决林连矛盾,捕捉黄连市场商机,引导好、维护好、发展好药农利益和生物药材生产积极性。黄连主产地乡镇政府的干部和药农、药商当“市场诸葛”,到禹州、亳州、樟树等大药都药市考察行情,请相关专家教授献计献策当高参,走精品名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药材富民强县之路。
竹溪黄连产地范围为湖北省竹溪县丰溪镇、泉溪镇、天宝乡、桃源乡、向坝乡、杨家扒综合农场、源茂林场共7个乡镇农林场现辖行政区域。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2022-02-24,如果您发现“竹溪黄连”介绍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